中经联播12月25日北京讯( 褚新兵 严晓娟 孔义明)12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紧急风险提示,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高度警惕打着“债务重组”“债务优化”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这些不法中介通过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或申请高息过桥垫资,不仅设下高额收费陷阱,还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甚至可能诱发诈骗等犯罪行为。

不法贷款中介的惯用伎俩
一是“借新还旧”陷阱。不法中介以“债务优化”“解决债务难题”为诱饵,为那些贷款偿还压力大或已逾期的消费者推荐“无抵押信用贷款”,并协助办理贷款手续,以新贷款“置换”旧贷款。在此过程中,中介会根据消费者的征信情况收取高额手续费。
二是“高息垫资,砍头息”套路。不法中介以“改善征信”为幌子,诱导消费者向其申请垫资,然后再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来偿还垫资。在这一过程中,中介会先收取一笔不菲的垫资费,贷款成功后还会按放款额的一定比例收取高额服务费。
潜在风险触目惊心
参与此类“债务重组”的消费者面临着多重风险:
一是还款压力剧增。不法中介为了牟取暴利,在诱导消费者“以贷还贷”或使用过桥资金时,会巧立名目收取高额费用,导致消费者“债务重组”后的综合资金成本远高于正常银行贷款,尤其是通过中介垫资再贷款的方式,消费者不仅要承担垫资费,还要支付高额服务费,极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二是信息安全堪忧。消费者在选择不法中介时,需要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部分中介因管理不善或为了非法利益,可能会泄露甚至出售这些信息,严重侵犯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
三是法律风险重重。消费者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明确规定了贷款用途,而“债务重组”往往涉及“倒贷”,即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这不仅会导致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还可能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影响个人征信。更严重的是,如果配合不法中介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证明材料获取贷款,还可能涉嫌骗取银行贷款,面临法律责任。
金融监管总局的郑重提醒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郑重提醒:
一要擦亮眼睛,警惕不法中介的虚假宣传和诱导。切勿轻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平台等渠道推送的“债务重组”“债务优化”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二要选择正规渠道,远离非法中介。不法贷款中介并非持牌金融机构,其提供的服务存在极大风险。建议消费者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办理贷款业务,合理评估自身财务状况,避免盲目借贷。
三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敏感信息,不轻易透露给他人,以防信息泄露或被非法利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强调,广大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如有融资需求,请务必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咨询并办理相关手续,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