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5月20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上莲乡佳头村山野秋思民宿,福建省文旅达人研习营火热举行。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发表精彩演讲,为现场文旅达人带来乡村文旅创新的深度思考与前沿理念。

此次研习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主办,旨在提升文旅从业者专业素养,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潘家恩教授长期深耕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理论实践经验丰富。演讲中,他以独特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围绕乡村文旅创新展开多维度阐述。


潘家恩教授认为,乡村文旅创新需突破传统思维束缚,树立融合发展新理念。他以近代北碚乡村建设为例,讲述卢作孚先生1927年开启的开创性举措。当时北碚构建城乡视野下的全域开发模式,建成四川第一条铁路,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兼善中学等,将乡村纳入更广阔发展格局,实现从“魔窟”到“生产、文化、游览”三位一体区域的转变。这种全域开发理念打破乡村发展局限,整合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与基础设施资源,为乡村文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当下乡村文旅规划提供宝贵借鉴——不能孤立看待乡村旅游,而要将其与乡村整体发展结合,从产业、文化、生态等多角度综合考量。


在乡村文旅发展群众参与方面,潘家恩教授强调群众主体地位。他以贵州榕江“村超”现象为例,剖析其火爆原因。“村超”摒弃官方主导传播,将话语权交给群众,上万个草根账号自发记录、传播赛事,形成“去中心化”的民间叙事。榕江县还通过构建新媒体组织体系、孵化村寨代言人、打造网红打卡点、开发IP产品等创新机制,将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实现“全民持股”的收益分配模式,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这表明,乡村文旅创新要尊重群众意愿和创造力,让群众成为参与者、受益者和传播者,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于乡村文旅多元融合,潘家恩教授以福建屏南文创赋能实践为案例讲解。屏南提出“愚公”变“李白”的发展思路,吸收地域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改造传统建筑,打造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复合型空间,吸引众多游客和新村民。同时,屏南通过“引来高人、引进新人、引回亲人”,激活乡村发展要素,推动多主体参与乡村建设。还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与外部合作打造生态农业系统和数字品牌,实现乡村产业升级。这种多元融合模式丰富乡村文旅内涵,延伸产业链,提升乡村综合竞争力。
演讲最后,潘家恩教授总结,乡村文旅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实现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需理念先行,树立融合发展、城乡融合新思维;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乡村产业新生态;政府要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有劲村民”的协同发展格局。

潘家恩教授的演讲引发现场文旅达人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演讲,对乡村文旅创新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将把所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推动乡村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据悉,本次研习营为期五天,除潘家恩教授讲座外,还将安排实地考察、主题沙龙、现场教学、创变者大会、“村唱”专场等丰富活动,为文旅达人提供学习、交流与实践的平台,共同探索乡村文旅发展新机遇与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