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闻

私立小学招生要求家长本科学历 教育局:不合规

近日,广州一私立小学招生要求“学生家长的学历是本科以上”一事引发网友广泛讨论。3月6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致电该私立小学,工作人员称学校此前确实有这一规定,但目前已经取消了这一条件限制。

政协委员:要打造中华国服正装 保护继承传统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说,“西装”不代表中国服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汪国新将递交提案《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华国服正装”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刘敏涛:二度创作是做演员最过瘾的地方

从《伪装者》里的霸气大姐“明镜”,到《琅琊榜》中处变不惊的“静妃”,演员刘敏涛近年来佳作不断。日前,在湖南卫视热播剧《因为遇见你》中,刘敏涛再次挑起大梁,饰演技艺精湛的“绣娘”宋秀华。

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 地板行业弘扬工匠精神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在地板行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频词。而今,消费升级趋势不可逆转,地板产业作为传统制造业,在迈向高端产业的过程中,弘扬工匠精神,并将其作为自身行为准则已刻不容缓。

钟南山代表:科研奖励的个税政策能否适当调整?

“税费的问题也是财政部管?那太好了!”在5日下午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得知财政部的工作人员也来听会,赶紧把对财税的困惑“抛”了出来:如何通过对科研奖励的税收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中国画观音第一人”刘藏元,助力武林风传播中华文化

刘藏元虽然是个67岁的老太太,却有着一颗年轻人的心,她喜爱运动,少年时期就喜欢乒乓球、游泳、篮球,初中还是武汉市体校田径训练班的短跑运动员。她一直对搏击兴趣浓厚,特别喜爱看《武林风》,并且是一龙、方便的粉丝。

立法能否让电影更有看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这个时代,正是打造精品文化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制作者要以更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电影作品,我们的政府要宣传贯彻实施好电影产业促进法,通过双方不断努力,打造“中国电影”品牌。

86岁“才女奶奶”笔耕不辍 30万字诗词传颂中国梦

2月28日上午,徐州86岁老人刘桂梓为慕名而来的读者诵读自己最新创作的诗词。据了解,这位老人在当地具有一定传奇色彩,被尊称为“才女奶奶”,第9本作品《时代楷模中国梦》是她最新的创作。

一些新规3月起实施:长途汽车票实名制 庭审全程录像

长途客运实名制购票取票、进口化妆品可信息全程追溯、邮政投递时限大幅缩短、人民法院庭审须全程录音录像……3月起《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邮政普遍服务标准、《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正式施行,从多个方面影响你我的生活。

访“福禄寿喜财”书法艺术家张殷实先生

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殷实,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庭薰陶,研习书法,笔耕不掇,临碑、研帖学习王羲之,智永,泰山刻石,张迁,华山,石门颂等碑帖,酷爱篆书。

新文人画派画家--王保真

王保真,笔名王子,雅号河东漫人、三漫堂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乡土艺术协会书画创作中心主任,国防大学军友书画院常务院长;中国产经新闻书画院院长。

客家青年谢楼坤:痴迷书法 篆刻 懂诗词的企业家

自幼酷爱书法、画画、刻章、诗词的谢楼坤,学习、工作之余,悉心钻研、苦练,临摹颜体、欧体、柳体、赵体等历代名家字帖,二十多年如一日。其书法自成一体,颇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体风格。

外媒:中国驱逐32名韩国传教士

参考消息网2月13日报道,英媒称,韩国外交部官员11日说,中国1月份驱逐了32名韩国传教士,又在2月初逮捕了一名韩国公民,但尚不清楚这是否与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有关。

彝族“非遗”亮相法国尼斯

2月12日,演员们在法国尼斯表演彝族古戏《撮泰吉》。当日,来自中国贵州毕节乌蒙演艺集团的演员们在法国尼斯国家剧院为当地民众带来传统彝族歌舞表演,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古戏《撮泰吉》。

十三行与岭南茶文化的变迁

近期,《茶、器领世界·广州十三行茶贸易史证展》 在广州图书馆开展。现场展出大量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精美外销茶具、通草画、版画及文史资料,展品来源方式多样。

“灯笼村”里灯笼俏

​2月8日,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南安头村的一名村民在检查做好的莲花灯。南安头村是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远近闻名的“灯笼村”,村里100多户农民从事灯笼制作。临近元宵节,村民们加紧赶制多种造型花灯,供应节日市场。

百余位学者28年“磨一剑”编纂3000万字《十三经辞典》

这是一间普通的书房,“藏身”于陕西师范大学家属区,屋里堆满了线装书和资料。这也是一间传奇的书房。在这里,甘于寂寞的迟铎先生,带领一支逾百人的专家团队,用28年去完成一项事业——编纂《十三经辞典》。

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止背诵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春节长假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广受关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