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2日北京讯(李文闻 雨蝶)一纸文件激活万亿信贷引擎,服务业融资成本正式进入“减负时代”。

今日,财政部联合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及体育总局等九部门,正式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这份标注“财金〔2025〕81号”的文件,为陷入融资困局的服务业经营者送来了及时雨。

政策核心直指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八大消费领域。从连锁酒店到社区托育中心,从景区旅行社到健身工作室,一张覆盖百姓生活全场景的服务业支持网络就此铺开。
政策核心:三重杠杆撬动万亿活水
方案设计体现精准调控思路。政策明确,对符合条件的贷款给予年贴息1个百分点,期限最长1年。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省级财政配套10%,形成央地协同的财政合力。
单户经营主体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上限为100万元。这一额度设置既考虑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也避免资金过度集中于头部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具有追溯效力:凡是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签订并发放的贷款,均在支持范围内。这意味着方案印发前已“错失”政策红利的经营者,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追补贴息资格。
贴息贷款类型既包含改善消费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贷款,也覆盖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的流动资金贷款。政策制定者已预判不同业态的差异化需求。
服务对象:八大消费赛道全景覆盖
政策支持范围之广,折射出提振消费的全局思维:
- 餐饮住宿:从正餐服务到外卖配送,从星级酒店到露营基地
- 养老托育:民非性质的养老机构首次明确纳入,破解“盈利歧视”
- 健康产业:从中药材种植到医疗设备制造,产业链全覆盖
- 文旅体育:旅行社、游乐园、体育场馆运营方均获入场券
在广东肇庆,政策试点已显成效。建设银行联动紫荆西堤商圈推出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带动单日交易1.6万笔,客流激增300%。这预示了金融工具与消费场景融合的可能图景。
银行通道:21家全国性银行火速响应
政策落地通道同步打通。21家全国性银行成为贴息贷款经办机构,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六大国有银行及十二家股份制银行。
这些银行构成服务网络骨干力量。其中平安银行消费贷占比达29.82%,位居行业首位;宁波银行深度绑定长三角服务业,文旅商户覆盖率达52%。差异化优势为政策落地提供多元路径。
文件印发当日,多家银行火速表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六大行集体公告,承诺“优化流程、简化手续,推动政策尽快实施”;光大银行等股份行也跟进部署系统改造,恒生电子因此收获三倍订单增量。
监管防线:“自审自贴”严防资金空转
政策红利伴随严格约束。方案设计“自审自贴”管理模式:地方政府统筹组织、行业部门审核监督、财政部门保障贴息。
三条监管红线格外醒目:
> 严禁虚报冒领贴息资金
> 严禁贷款流入房地产或理财市场
> 严禁经办银行与经营主体合谋套利
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将全程跟踪资金流向。经办银行须按月公开贴息资金使用明细,2027年1月前完成最终清算。对违规主体最重可追刑责的惩戒条款,彰显政策严肃性。
市场效应:消费复苏进入政策加速期
资本市场已闻风而动。安徽老字号同庆楼获当地首单文旅贴息贷,融资成本骤降至3.2%;西北零售龙头国芳集团拿到兰州银行5000万低息贷款扩建冷链,超市客流环比增20%。
据机构测算,该政策有望撬动超万亿信贷增量,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2个百分点,同时为银行业平均增厚利润3.2%。在养老产业12万亿蓝海、暑期离岛免税日均销售额破亿等基本面支撑下,政策乘数效应值得期待。
政策窗口仅剩不到5个月。随着贴息资金通过信贷血管注入消费末梢,建行肇庆分行试点中“单日交易1.6万笔、客流增长300%”的样板效应,或将在全国八类消费场景中复现。
在方案末尾埋有伏笔:“政策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期限、扩大范围”。这场以财政贴息撬动高质量供给的实验,才刚刚拉开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