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4月21日北京讯(宣一飞 钱伟民 李小刚)"办卡容易退卡难"的消费痛点再度引发关注。尽管相关司法解释早已明确消费者享有"7天无理由退款"权利,但中经联播调查发现,预付式消费退费依然困难重重。商家设障、举证维艰、监管缺位三大症结,让这项本应是消费者权益"护身符"的规定,在现实中屡屡失效。
商家"套路"花样多
记者走访发现,商家通过设置"不退不换""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等格式条款,将预付费"绑架"为"定金"。更隐蔽的是"时效陷阱":某健身房要求"体验卡激活即视为合同生效",而激活流程竟是在线上勾选"我已阅读协议";某美容机构将"7天冷静期"缩短为"签约后24小时",且未明确起算时间。中消协数据显示,一季度预付卡消费投诉中,合同问题占比达62%。
消费者举证如"走钢丝"
法律人士指出,消费者需证明"未实际享受服务"才能主张全额退款,但商家往往以"已提供咨询服务""系统已录入会员信息"等理由拒绝。北京消费者张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她花费2万元办理早教卡,签约3天后要求退款,机构以"已生成课程计划"为由扣除30%费用,而所谓的计划只是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
监管面临"落地考"
某市场监管所负责人坦言:"处理预付卡纠纷就像打'地鼠',这家刚调解完,那家又冒头。"由于缺少强制手段,监管部门往往只能协调双方协商。更棘手的是,部分商家"打一枪换一炮",通过频繁更名、变更经营主体逃避监管。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预付卡备案企业仅1.2万家,而实际发卡商家远超此数。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法近期发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明确,对于"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消费者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但法律专家提醒,要真正破解"退费难",还需建立"资金存管+信用惩戒"双轨机制:一方面强制推行预付资金银行存管,另一方面将恶意拒退行为纳入征信系统。
随着预付式消费模式向教育培训、医疗美容等新领域渗透,完善退费机制已刻不容缓。正如中消协负责人所言:"保障消费者'后悔权',既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更是对消费信心的托举。"这场涉及千家万户的权益保卫战,期待多方合力给出满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