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9月10日北京讯(褚新兵 雨蝶)为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今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自即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全国性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非法牟利、虚假宣传、恶意诋毁等三大类网络乱象,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网络乱象扰乱产业生态,行业呼吁强监管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加速,“职业水军”“黑公关”等乱象频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车企遭遇网络负面信息攻击事件超1.2万起,其中涉及虚假测评、恶意抹黑的案例占比达67%。江淮汽车法务部8月30日发布声明称,仅今年以来,该企业就遭遇超3000条虚假信息攻击,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网络谣言不仅伤害企业,更会削弱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旭表示,“部分机构通过虚假测评、流量炒作等手段牟利,已形成灰色产业链,亟需监管部门重拳整治。”
严打非法牟利、虚假宣传与恶意攻击
根据《通知》,本次行动将聚焦以下三类突出问题:
非法牟利行为:
严查通过虚假图片、视频捏造车企负面话题,恶意解读销量波动,攻击企业战略等行为;
整治以“新闻监督”“科普”名义进行虚假测评、胁迫企业合作,甚至索要“保护费”的乱象;
打击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造“网络水军”,规避平台监测的新型作弊手段。
夸大与虚假宣传:
禁止对汽车性能、动力电池质量等作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严惩操纵评测账号发布不实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巧立名目发布销量排行等行为;
规范车企在展会、论坛中的营销宣传,遏制炒作话题、制造行业对立。
恶意诋毁攻击:
打击为打压竞争对手而抹黑企业、产品的行为,整治企业高管“拉踩”引战现象;
严查组织“黑公关”“饭圈”粉丝联动发布虚假信息,煽动网民情绪的群体性攻击事件。
多部门协同治理:建立快速处置机制,深挖幕后黑手
《通知》明确,整治行动将通过企业自查、举报渠道畅通、分析研判强化等措施提升处置质效。具体举措包括:
组织自查自纠:要求汽车企业、网络平台全面排查违规行为,关闭一批违规媒体账号;
深挖代理团队:对参与乱象的公关公司、营销公司及涉事企业依法惩治;
技术管控升级:网络平台需加强对“网络水军”“黑嘴”的甄别,健全涉企侵权信息投诉举报机制。
“部分车企为追求流量,默许甚至纵容‘黑公关’行为,必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市场监管总局竞争协调司相关负责人强调,“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将纳入信用监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企业自查与自律建设双管齐下
行动启动后,多家车企迅速响应。比亚迪、蔚来等企业表示,已成立专项小组核查营销宣传内容,并开通24小时举报通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同步发布《汽车企业网络舆情管理指南》,呼吁行业加强自律。
“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和公众共同维护。”比亚迪品牌部负责人指出,“我们将严格审核合作测评机构资质,杜绝虚假宣传。”
规范竞争秩序,助力“汽车强国”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认为,本次专项整治行动是落实国务院“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打击网络乱象,可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成本,推动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和‘服务竞争’,为迈向‘汽车强国’扫清障碍。”
数据速览
整治行动周期:2025年9月10日-12月10日
重点整治对象:非法牟利、虚假宣传、恶意诋毁三大类乱象
处置措施:关闭违规账号、深挖代理团队、纳入信用监管
背景链接
2025年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现象,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此前,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已联合召开座谈会,部署产品质量抽检和缺陷调查工作。
行动目标
通过3个月集中整治,实现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投诉量下降50%以上,推动行业形成“技术引领、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