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健

摘要:跨境数字贸易的深化发展正推动全球结算体系变革,中国依托港口物流优势、边境口岸+中欧班列、离岸金融开放与数字技术突破,探索以人民币为核心的“第二金融”生态。李健博士提出的该创新体系通过港口+边境口岸场景整合、离岸市场建设、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应用的三层架构,重构贸易定价结算新秩序。其核心价值在于降低美元依赖、提升产业链定价权、形成人民币国际化新支点。我们系统性分析该模式的架构逻辑、技术支撑与制度创新,来从新定义港口+边境口岸场景业务源整合战略:打造人民币结算的物理支点,港口+边境口岸场景作为国际贸易的关键节点,其基础设施升级与协同模式创新正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物理载体。而中国正通过区域港口群+区域边境口岸群场景整合与智能化改造,为跨境人民币结算提供场景支撑。

一、 背景与机遇:数字人民币与金融科技重塑口岸金融
在央行积极推广数字人民币(CBDC)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2.0层运营机构,迎来了利用金融科技深度赋能港口与边境口岸场景的重大机遇。数字人民币的应用,结合金融大数据技术,显著拓宽了数字金融的视野:它不仅丰富了信息维度,更极大提升了可用数据量级,有效降低了金融业务成本。
人工智能技术在此海量、多维、动态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学习和智能分析,能够:
1. 提升客户画像能力:对外贸企业进行更精准、全面的刻画。
2. 实现精准营销:基于深度洞察匹配客户需求。
3. 强化智能风控:提升风险识别、评估与决策水平。
关键突破在于数据融合: 通过引入客户行为数据,并将其与银行资金流信息、物流数据进行整合,构建“商流+物流+资金流+单证信息流”的闭环全景视图。这一视图将极大提升银行在以下方面的能力:
客户筛选:更有效地识别优质客户。
精准营销:提供更契合场景需求的金融产品。
AI智能风控: 实现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风险管理。
二、 核心挑战:聚焦广州港口外贸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广州港口拥有超过2.7万家外贸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商业银行亟需依托数字人民币和金融科技,推出普惠型数字金融产品,并配套相应的业务发展政策与风控监管措施。
三、 创新方向:数字贸易视角下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挑战,建议围绕以下核心主题展开创新:
1. 推动运营数字化与信息共享:
促进外贸中小企业运营流程全面数字化。
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与可得性。
推动跨机构、跨平台的信用信息共享。
支持高效、普及、低成本的数字支付系统(尤其数字人民币)应用。
2. 构建现代化数字信贷基础设施:
开发适应港口、口岸场景的数字化信贷平台与风控系统。
为外贸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基于金融科技的资产贷款产品(如基于存货、应收账款、订单等的数字化融资)。
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动产质押物的实时监控与可信存证。
3. 创新供应链金融与资产流转模式:
在平衡创新与风险(特别是上下游供应链稳定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框架下:
支持债权通过第三方专业托管平台进行资产证券化(ABS) 等形式的流转。
推动贷后管理的智能化、平台化发展,提升效率。
探索基于区块链的贸易资产多级流转平台。
通过模式创新,为中小企业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四、 数字金融的价值与数据基础
数字金融服务是缩小外贸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关键:
拓展资金来源: 连接更多元化的资金方。
提升服务效率: 通过数字化产品和自动化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优化风险评估: 利用替代数据源(如物流、电商、产业生态数据)和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缺乏传统抵押品或信用记录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全面的信用画像,使其获得融资成为可能。
广州港口生态的数据富矿:外贸业务、物流产业、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小企业业务流程数字化、开放银行(Open Banking)和API经济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企业活动、交易流水和现金流数据。这些数据是赋能数字金融服务、精准匹配金融产品、助力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资源。
五、 全球视野下的紧迫性与挑战
新冠疫情凸显了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型)的脆弱性,其在危机中获取融资的难度远超大企业。数字金融产品对于支持中小企业渡过危机、保障生存至关重要。然而,中小企业全面采用数字金融仍面临显著障碍:
认知与意识: 缺乏数字金融知识和相关服务意识。
基础设施: 数字场景系统(尤其在新兴市场)普及度与成熟度不足。
监管环境: 适应数字金融创新的监管框架有待完善。
身份与安全: 数字身份认证体系、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机制需加强。
六、 政策与监管的关键作用
央行政策与监管导向是促进外贸中小企业通过数字金融服务获得融资的核心推动力。有效的场景金融架构设计、定制化方案及配套政策应聚焦以下基本要素:
1. 普及教育与意识提升: 实施针对性的中小企业数字金融教育计划。
2. 夯实数字底座: 建设负担得起的、广泛覆盖的数字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速互联网),并构建强大的网络安全架构。
3. 包容审慎监管: 建立鼓励金融创新的监管框架,有效管理数字化带来的新型风险(如操作风险、模型风险、网络安全风险)。
4. 统一可信身份:建立稳健、安全、普遍接受的中小企业数字身份识别与注册框架。
5. 健全数据治理:制定充分的数据保护与隐私法规。构建机制还原中小微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形成对其经营类资产的“数字化感知和全面洞察”能力。重点支持动产质押类资产的线上化验真、登记上链(区块链)、追踪与监控,为基于动产的融资提供可信基础。
七、 未来方向:智能合约与产业数字化金融
CBDC数字人民币的下一个重要前沿应用领域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金融服务”,其中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技术尤为关键:
核心机制: 将可编程代码嵌入数字货币,实现对资金流向的自动化、条件化控制。
价值体现:智能合约能按预设步骤自动执行合约条款,并与外部系统(如物流、单证系统)交互,实现“单据流与支付流的互锁控制”。
变革性影响: 其核心在于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单证流”(四流合一)置于统一、可控的机制下管理。这种受控的支付平台/银行服务,将对“企业数字金融,特别是“数字产业金融”(如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供应链金融)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变革性影响,极大提升交易透明度、安全性和效率。
八、破局路径:自主体系的三维构建
1. 贸易体系重构:绕过传统基础设施
实体链路自主化
“中欧班列+海外仓+清关”模式打造陆权贸易闭环,规避马六甲海峡等战略咽喉,降低海运霸权制约。
数字贸易升维
阿里国际站、SHEIN等平台将贸易压缩为“数据包传输”,以云上贸易生态再造“线上WTO”。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38万亿元,相当于墨西哥全年GDP,实质绕过关税壁垒重塑全球零售链路。
2. 金融循环突围:铺设人民币“毛细血管”
石油美元替代:在俄、沙等20国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超50%,意味着**能源贸易锚定物迁移**。沙特接受人民币结算石油,直接削弱“石油-美元-美债”三角循环的根基。
清算基建支撑: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全球110国,日均处理额突破5000亿元,成为美元SWIFT系统的实质竞争者。
3. 科技上游卡位:从防御到进攻
尖端制造破壁:上海微电子28纳米DUV光刻机突破,使中国具备90%芯片自主能力。这不仅解决“卡脖子”问题,更在全球缺芯潮中握有战略筹码。
关键材料霸权:赣州99.9999%纯度重稀土提炼技术,直接扼住高端军工(如F-35发动机)与绿色产业(永磁电机)的咽喉。中国控制全球90%稀土精炼产能,成为比石油更稀缺的战略杠杆。
九、巨轮时代的生存法则
中国这艘“30万吨油轮”的航行,既倒逼全球港口(国际体系)升级深水泊位,也推动自身建造抗风浪的自主航线。当数字贸易穿透关税壁垒、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替代美元回流、稀土钳制反卡技术封锁时,旧体系的改造与新基建已同步发生。未来经济生态的胜负手,不在于单一霸权维系,而在于能否培育出容纳参天大树(发达国家)与蔓生地衣(新兴经济体)的共生系统——这正是中国方案给世界的最大启示。
“第二金融”体系以港口+边境口岸场景整合为锚点、离岸政策为杠杆、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向“定价储备货币”跃迁。其创新在于:
1. 物理-数字融合:盐田港、广州港、宁波舟山港、上海洋山港、广西中越边境口岸(东盟)、新疆建设兵团九师巴克图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喀什市边境口岸、东北亚珲春边境口岸、绥芬河口岸、内蒙二连浩特口岸、满州里口岸场景等枢纽与区块链、SDRC凭证结合,使数字人民币结算嵌入真实贸易环节场景;
2. 监管双轨制:香港自由市场与上海政策试验互补,平衡开放与风险;
3. 发展中国家赋能:通过澜湄合作、中非产能对接,中亚易货贸易数字化提供美元之外的可持续结算选择。
4.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
利用央行数字货币(CBDC)特性(实时清算、可追溯、低成本),规避传统跨境支付依赖SWIFT系统或代理行的风险,尤其适合受国际制裁影响的中俄、中哈贸易场景。
四方易货贸易模式:
通过“货物+服务+技术+数据”的多维交换机制,降低外汇管制约束,激活边境贸易潜力。
离岸在岸结算中心:
吸引境外贸易订单在境内完成金融结算,提升白杨市作为区域金融枢纽的地位,带动配套产业(如物流、供应链金融、数据服务)集聚。
5.对区域经济的战略意义
突破传边境统口岸瓶颈:
解决“过货不聚产业”问题,将巴克图口岸的通道优势转化为本地产业增值能力(如结算服务、订单管理、供应链金融)。
响应国家政策导向:
契合“一带一路”深化中亚合作、人民币国际化(尤其在欧亚大陆推广数字人民币)、以及新疆自贸试验区推动“沿边开放”的核心战略。
兵团发展模式创新:
通过“兵地融合+专业团队引入”,打破体制内专业能力局限,加速前沿技术落地应用。
该创新发展模式正从三方面重塑秩序:降低新兴市场贸易成本(如东盟企业省50%结算费)、提升中国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如SDRC虚假仓单风险降80%)、加速多极化货币体系形成(人民币结算占比或突破15%)。下一步需重点突破离岸在岸法律协同、数字人民币隐私保护等议题,使“第二金融”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创新应用标准范式。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