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5月25日黑龙江佳木斯电(记者陆铁男通讯员吴双)远在万里的南方客户,对位于建三江平原东北部的一块有机水稻“成长”细节了如指掌,这就是物联网技术为传统农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现代农业的韵味和品质丰盈着魅力“双翼”。

“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靠天吃饭,现代农民通过智能化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面朝屏幕背靠计算,靠数据来吃饭,用大数据来预判,来决策,现代农业充满着高级感。”黑龙江浓江农场农业技术人员冯天佑说。
近年来,佳木斯市坚持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围绕田间物联网、质量追溯系统、电商销售平台全力打造“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总量达到148处,引领绿色有机食品扩面提标,佳木斯市绿色食品标志达到388个,有机食品标志59个,地理标志15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403万亩。
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佳木斯,作为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主产区、中国北方粳稻优势生产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耕地总面积近3000万亩,占整个三江平原面积近5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常年保持在250亿斤左右,商品率达到90%以上。粳稻播种面积居全国地市之首,素有“中国东北大米之乡”“生态米都”之美誉。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连续六年在内地排名第一。

农业大市佳木斯有一个“梦”,就是“率先成为农业强市”,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持续加大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两区”集中投放。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坚持“稳粮、扩豆、优经”的总体思路,科学调优结构。
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近年来,佳木斯市加快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在继续倡导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目前全市共组建合作社7738个,在国家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4227个。
利用秸秆“过腹还田”,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我市以合作社为载体,实现种养一体农业循环产业链,让玉米、水稻秸秆及畜禽粪变成了“香饽饽”。
汤原县振兴乡民主村绿缘香肉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郭子恒说:“成捆的稻草打包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喂牛,成本低、效益高,每头整牛效益能增加2500元至3000元左右。牛粪还田进行有机种植,大大降低了饲料、肥料成本,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佳木斯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到农业产业中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带作用,以象屿金谷、鸿展集团、益海粮油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引进建设一批大企业、好项目,突出打造玉米、水稻、大豆、杂粮、乳制品、肉鸡等产业链,补齐精深加工短板。目前,佳木斯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70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1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3个,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
农业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已在佳木斯市呈现出全面爆发的态势,且产品类型不断丰富,成功的项目不胜枚举。其中,汤原县引进方圆国旅,采取政府搭平台搞服务、企业出资金开发项目、农民出宅基地参与运营等方式,沿汤旺河大亮子河百公里沿线7个村屯连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旅游新去处。
“智慧”农业、种养循环、绿色农业、富民产业、休闲旅游的提质增效,为农业强市这个梦想装上了“加速器”,相信随着丰收、增收的脚步临近,现代农业的“脉动”将深深印在更多农民的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