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李怀亮 许修德 郑成明)在北方工业重镇天津,现代服务业正以创新为翼、以融合为舵,孕育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与新路径,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据天津市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分别达21.8%和14.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中试平台激活创新链,科技成果加速“变现”
在天津滨海新区,中石化北化院天津科学试验基地已开展33项科学试验,预计2025年度科研收入达2.9亿元。基地突破POE(聚烯烃弹性体)主催化剂技术瓶颈,开发出活性达150万倍的国产化催化剂,较传统催化剂提升5倍效率,助力光伏封装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迈向高端。天津同步出台《石化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构建“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全链条转化生态。目前,全市已建成46家概念验证平台、9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61家技术转移机构,形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护航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全国首单“实验室一切险”在津落地,为国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与科研单位联合推出,覆盖实验活动人员、第三者及清污善后全流程风险,筑牢原始创新“防火墙”。在科技金融领域,天津率先开展“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试点,聚焦轻资产、初创企业融资堵点。如科创企业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凭借25项发明专利、年产3万吨纳米纤维素生产线,获农业银行500万元纯信用贷款,成功渡过首单交付资金瓶颈期,后续更与天津国企合作开拓食品、远洋生鲜等应用场景。截至2025年10月,天津市科技贷款余额超9000亿元,计划2027年突破1.1万亿元,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工业设计赋能制造升级,特种机器人开拓应用新场景
彼合彼方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聚焦制造业痛点的“定制化研发”,推出首款管道检测机器人。该产品采用柔性底盘技术,解决传统机器人难以在弯曲管壁稳定吸附的难题,已广泛应用于石化、风电塔检测等领域。企业成立5年来,已开发20余款特种机器人,研发周期缩短30%,经营规模持续提升。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则从传统原材料企业转型为“研发+设计+生产”综合体,依托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优势,与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建新能源、氢能发动机联合实验室,跻身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行列。
政策引领“五化”工程,培育服务业新增长极
《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将超70%。方案提出实施品质化升级、数字化赋能、融合化发展、绿色化转型、国际化拓展“五化”工程,重点打造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六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在东丽湖区域,天津通过盘活2万平方米载体引入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建设航空产教融合中职学校,预计招募学生超2000名;同步推进4家商务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服务业空间。
创新驱动下的“天津路径”
天津金融监管局副局长马英表示,从制度设计到一线实践,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天津路径”已形成系统集成。天津大学教授杨全红指出,实验室安全专属保险体系的建立,为科研创新提供了“金融护城河”。随着“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试点的深化,天津正探索出一条以创新为内核、以服务为纽带、以产业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北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天津样本”。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金融活水到智能机器人,天津现代服务业正以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为笔,绘就经济转型升级的壮丽画卷。在“硬制造”与“软服务”的深度融合中,这座北方工业重镇正向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