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7月13日黑龙江齐齐哈尔电(记者 魏伯勤 通讯员 梁辰)“大娘,小园里这些菜,装一兜得多少钱?我们买。”
“拉倒吧,买啥啊,拿回去尝尝。告诉你啊,我才不卖你们。”
“大娘,我们真买,不光买你家的,别人家的也要买,然后我们还得卖出去,我们这是做生意呢,必须给你钱。”
以上的对话,来自于齐齐哈尔市国资委驻泰来县汤池镇伯大街村工作队队长齐仲和该村63岁的建档立卡户刘桂芝。7月7日一早,围绕着一场一边非要给钱,一边却说啥不要的争论,工作队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安抚完“气哄哄”的刘大娘,并告知必须要给钱的原因后,齐仲既无奈,同时又很自豪。

最近几年,有着二三百年历史的伯大街村,在村民眼中终于“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在各项政策的落实下,村容村貌变了样,基础设施翻了天,38户71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欢声笑语随处可闻。对于早已融入于村子,且帮助全村实现上述改变的的工作队,村民们更是越过“认可”和“满意”的范畴,在心里真切地接纳他们为家人。由此,也就解释了刘桂芝“气”从何来。

刘桂芝说,工作队帮着落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她住进了新房,生活也有了保障。听说她有一手腌咸蛋的手艺后,又给她提供原材料,从年初到现在腌制了大概1000多枚,轻轻松松的就又多赚到手工费200多元。她说,“工作队就跟自家孩子似的,总想着我,净照顾我了。你说自家孩子来摘点儿菜,然后说给钱,这多不像话啊。”

付出换真心,心血换真情。自齐齐哈尔市国资委工作队驻村以来,就把自己当做伯大街的一员,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乡,令以刘桂芝为代表的全体村民,倍感亲切和幸福。而对工作队来说,朝夕相处间,办实事、解难事还只是整体工作的一个侧面,通过深入帮扶,逐渐令他们对“帮扶”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据介绍,伯大街村4.2万亩耕地中,现在有3.7万亩水田,每年产值近8000万元,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从村民收益来看,水稻种植都是当地绝对的主导产业,是全村老百姓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工作队也就提出了“立足水稻主导产业,降本增收;针对扶贫产业现状,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思路。在水稻产业上,他们与齐市供销社取得联系,利用其行业和资源优势,从厂家直购质优价廉专用肥料,从源头降低种植成本,并协调农业专家培训科学种植方法提升精细化科学化含量。同时与水稻加工企业联系,组织种植户向企业直售,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卖粮价格。在村级产业上,重点发展本村的黑木耳种植合作社,又通过自建年生产能力20万袋的菌棒生产车间,将菌棒成本降低四分之一,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在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他们又不断挖掘消费扶贫潜力,通过庭院经济,提升建档立卡人口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助力增收增志。
日前,随着农家小菜园中各类蔬菜陆续成熟,齐仲、刘闯、矫东顺三位驻村工作队成员便开始了新一轮的走街入户,预定各家各户的绿色蔬菜,扩充特地建立的“伯大街消费扶贫群”产品线。这些新鲜蔬菜,连同村里的鸡鸭鹅蛋、黑木耳等产品,都将随着标有“不贩卖情怀,不消费爱心,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字样的伯大街村消费扶贫发货清单,一同送入消费者手中。据统计,上半年通过消费扶贫途径,工作队已帮助建档立卡户增收20万元,预计全年增收40万元目标可如期实现。
齐仲表示,编筐边篓,重在收口,伯大街村现已全部脱贫,后续他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通过消费扶贫等方式帮助大家不断增收增志,不断打牢脱贫致富的基础。在市国资委工作队看来,只有充分调动起大家的脱贫意志和增收意愿,才能形成健康、持久的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才能让伯大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更稳健的踏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