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11月6日哈尔滨电(记者金微)2017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对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月6日上午,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主题为《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新闻发布会,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林奇昌介绍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有关情况。

黑龙江省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完成对全省52252个对象普查

据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林奇昌介绍,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年度,经历了前期准备、全面普查和总结发布三个阶段。对全省普查对象进行了全面调查,获取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的基本信息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严格贯彻生态环境部工作部署和技术要求,全面落实《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严格控制数据质量,确保了普查结果真实全面准确,达到了既定目标。
通过普查,摸清了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2017年底,全省各类普查对象的数量是52252个,其中,工业源27584个,畜禽规模养殖场6477个,生活源17824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367个。从地域来看,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牡丹江市5个地区合计占全省工业源普查对象总数的71.97%;从行业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农林牧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金属制品业5个行业合计占工业源普查对象总数的52.11%。此外,截止到2017年底,黑龙江省机动车保有量455.58万辆,农业机械柴油总动力5451.36万千瓦。
从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化学需氧量69.15万吨,氨氮2.32万吨,总氮7.54万吨,总磷0.74万吨。从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看,二氧化硫22.74万吨,氮氧化物54.95万吨,颗粒物96.07万吨。从固体废物普查情况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754.34万吨,综合利用量3882.95万吨,处置量1805.99万吨,当年贮存量3144.14万吨。
普查提升了全省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据悉,在摸清黑龙江省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生态环境管理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通过分析污染源名录、污染物产排等情况,结合监测数据等信息,为精细化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普查产生的污染源名录,在土壤详查等工作中发挥了参考作用;数据库行业信息,在排污许可证核发、重点涉水行业整治、燃煤设施淘汰改造等工作中发挥了保障作用。普查结果反映了我省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通过播放公益短片、刊发报道信息、印发宣传单、推送微信短信等方式,全程全要素做好这次污染源普查宣传,设置“二污普”专栏136个,刊发信息6000余条,公开信11万余份,制作宣传视频200余个,营造了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污染治理能力提升
黑龙江省把这次普查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数据进行了同口径比对,从中可以看出这十年污染物排放和治理能力的变化。十年来,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降低了45.62%、66.28%,体现了黑龙江省近年来污染防治所取得的成效。全省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脱硫、除尘等设施数量分别是2007年的4.2倍、6.3倍和1.6倍。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能力得到普遍提升,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和尿液资源化利用比例分别达到了90%和8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和十年前相比,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增加了12.5倍,处理能力增加了4.8倍。
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7项污染物的排放量仍较高,而这7项污染物对当前环境质量改善都至关重要,这将成为未来黑龙江省的工作重点。
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贡献比较大,工业源、生活源对二氧化硫、颗粒物的排放贡献大,机动车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大,工业源、生活源和机动车对挥发性有机物的贡献大,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体多,而且和过去传统的集中排放不同,这些领域很多是无组织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因此治理和监管的难度都比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