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文化大咖齐聚蓉城 对话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11月10日四川成都电(记者王海珠)近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论坛组委会(WCCF)主办,成都传媒集团承办的以“从文化空间到城市认同”为主题的2020第三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作为重要主题沙龙活动——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沙龙,来自中外的文化大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主题,对城市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作为成都每年一度的文化交流盛会,成都多次作为东道主与世界展开对话。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天府文化作为城市永远不会改变的“不动产”,是成都冲向世界文明的重要载体。天府文化不仅有传统元素,还注重现代都市存在,因此,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成都市委宣传部巡视员叶浪在开场致辞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维系,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城市文化遗产正是一座城市的可看见、可感触、可传承的记忆,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城市文化遗产既是一座城市文脉的延续,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叶浪指出,成都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沉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今天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创造出中国一座快步进入世界城市体系的文化名都。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表示,“成都这座城市的韵味,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鼎盛于唐宋,复兴与当代。这座城市的特性,实际上是融入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城市的韵味”为题发表主旨演讲,通过对巴蜀文明的历史进程演变的讲述,勾勒出成都数千年的文脉发展胜景。
欧洲遗产协会——世界最大遗产大会主席(萨格勒布)托米斯拉夫·奥拉在线上分享了他对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的理解,“文化遗产其实是城市命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说没有文化遗产的话,我们就不会了解一个城市的身份,也无法去预测它的命运。”他认为城市的生活品质,城市的身份标识不仅仅只是针对游客,首先应是对居住在这里的人要有吸引力,通过了解居民的需要,理解城市的定义,理解城市的特点,去思考,创新如何才能够与城市的特点适当的融合?才能建立这种吸引力,建立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他就城市文化发展提出建议,随着网络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中国城市发展可以更多的从了解自身开始,站在世界的中心寻求自己的价值。
成都市以“三城三都”建设为目标,持续提升城市世界影响力。在持续推动 “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过程中,全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灵魂、产业为支撑,把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摆在了重要位置。近年来,成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借助文化遗产激发城市发展动力,成都持续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在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增添古风古韵,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外来文化的学习,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全力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新的贡献,让文明互鉴之光照亮城市发展未来。
成都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和文化创业产业发展,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全民共享,进一步深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圆桌对话: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圆桌对话环节上,成都市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卜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委、研究员秦坚松,北京艺术协会露西·明约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度对话,也同时表达了对成都近年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认可。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我要研究的东西,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的文化有没有受大家喜欢,或者是有没有被大家感受到,或者是你有没有受到足够多的教育,或者是否具有把它转化成文化的能力。”博物馆、非遗、老字号的传承与发展是他一直研究的课题,他认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于做好教育和消费,让儿童拥有传承的基因,让文化遗产能进入大众日常消费。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委、研究员秦坚松从世界城市建设的规律和建设的标准给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他的一些建议,“无论是建设生产力中心还是消费中心,都要注重对源自与城市自身的文化基因或者是文化价值的挖掘和重塑,这个我觉得可能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个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