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资本布局康复医疗机器人

ganjun66157_b.jpg

国内康复机器人能真正进入应用环节、量产并产生效益的基本没有,即便是专业性较低的护理类康复机器人,也尚未实现产业化。

获千万融资、天使轮估值上亿、成立仅十个月,总部在广州的广东礼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礼宾科技”)分别在北京、青岛等地开设分公司,其主打产品康复机器人也将在今年7月量产。

礼宾科技创始人兼CEO周全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未必多么颠覆,但在后台系统做了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介入康复医疗方面用工很深。机器人作为一个载体,确保了我们的后台和服务落地,随着康复医疗市场释放,康复机器人也将走进更多家庭。”

礼宾科技的机器人属于康复护理类,研发和生产周期不长,成本相对较低。从技术上看,这类机器人以系统集成为主,国内厂商在应用层面谋求创新,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由于售价不高,此类机器人的盈利重心在延伸服务端,包括保险、药品等。

而国内技术色彩浓厚的康复机器人大多来自实验室,其研发周期较长、生产成本更高,并在特定功能上形成了自身的核心技术。不过,此类机器人售价低则数十万,高则上千万,且大多处于临床验证阶段,尚未看到产业化的曙光。

即便如此,中国老龄化、慢性病早已催生百亿级康复医疗市场。在资本眼中,康复医疗机器人无疑是下一个静待爆发的蓝海,提前布局有望分得一杯羹。

睿德信投资集团总经理王家砚分析,国内康复机器人能真正进入应用环节、量产并产生效益的基本没有,即便是专业性较低的护理类康复机器人,也尚未实现产业化。此外,康复机器人也面临“机器”还是“机器人”之争,有待建立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厂商众多,皆未产业化

有保险行业20年从业经历的周全胜,之所以萌生创业康复机器人的念头,是他觉察到保险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施展不开拳脚。

周全胜发现,早期的慢病管理和康复治疗是通过血压计、血糖仪等手段了解病人的疾病风险。演变至今,可以逐步通过康复护理机器人与后台医院、护士连接,对病人进行健康管理。但国内至今还没有出现成功的模式。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分类,医用机器人归属于专业服务机器人,其自身可以分为四个类别:诊断机器人、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及其他。

而康复机器人又可细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是与感觉功能有关的康复机器人,比如人工视网膜、人工耳蜗;第二类是与运动功能有关的康复机器人,据不完全统计,康复机器人市场中80%以上都集中在运动功能上;第三类与感知语言功能恢复有关。

礼宾科技的康复护理机器人属于第四类。据悉,礼宾科技以居家康复、居家养老为重点,包含导医、整体康复、分时护理、健康托管服务,第一阶段主推脑卒中、恶性肿瘤、尿毒症等人群。

周全胜透露,礼宾科技系列机器人名为Le pion,即乐宾。其中,乐宾一代和乐宾二代机器人是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礼宾科技也与韩国合作机器人技术研发。

“国内康复护理机器人除了云计算、大数据是不断变动的,其他东西都是模块化的,比如定位、激光、导航、语音等,基本都是整合国内外的技术。难点在于把这些部件组合并与康复医疗实现对接。所谓的核心技术其实是有的,但不是体现在硬件方面,而是体现在整合、产业化转化方面。”周全胜说。

记者了解,国内从事护理类康复机器人研发的厂商众多,但技术趋于同质化,研发和生产成本方面也不高。桑谷医疗市场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护理类机器人的出厂价往往只有终端价的一半。根据机型大小,护理类机器人的成本最低仅需400元,中大型机的成本也不高,最低不足千元,最高也仅需2000元。

相比之下,其他种类的康复机器人对技术研发和生产成本要求很高。全球最早实现产业化的企业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ReWalk。ReWalk成立于2001年,主要产品是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用于协助下肢瘫痪的病人能够再次站立行走。

虽然具备先发优势,但ReWalk的商业化探索至今艰难。直到2011年才开始出售ReWalk康复版,2012年开始在欧洲出售ReWalk个人版。拿到FDA认证后,ReWalk销售情况至今不甚理想,2014收入400万美元,全年亏损2200万美元,2015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也仅为240万美元。另外,ReWalk产品价格昂贵,单套售价在7万美元以上。

在国内,目前尚未有企业实现康复机器人产业化转化。去年年底,宁波瑞泽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竞得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发的神经康复机器人,价格高达1560万元。

对此,王家砚认为,相比护理类的系统集成,其余种类的康复机器人技术更为密集,跟人体的接触程度更深,无论是技术研发难度还是生产成本都远高于护理类,因此终端售价不菲。

“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产品。康复机器人可以用市场换技术,把国外的技术引进来,加上国内企业的应用端技术,共同推进产业化。”他说。

市场广阔,资本扎堆

礼宾科技在天使轮融资一千万,重点投入到机器人研发和网络铺设上。据悉,礼宾科技的机器人将从七月份开始小批量生产,计划生产100台,并以每月产量递增的方式逐步实现量产,预计今年12月份将生产3200台机器人。

周全胜向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透露,今年年底礼宾科技还将进行一次更大金额的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康复医疗全产业链的开拓和布局。未来,礼宾科技将连接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诊所、医院康复中心和养老社区等,打造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链条。

在他看来,仅靠销售护理类康复机器人并不足以带来可观收益,更大的营收空间在于延伸服务,主要是后端保险和药品服务。其中,药品主要是面向康复人群的客户教育和配送等。

“我在保险公司的时候,跟很多公司合作可穿戴,接触了硬件、医疗、保险各个公司,”周全胜回忆,“但我发现患者参与慢病管理,依从性一直很差。所以我们的创业逻辑就在于,从需要康复医疗的患者端入手,他们有需求、愿意配合和支付,并使其家庭成员成为保险客户,未来串联和延伸空间很大。”

对此,国内某大型保险公司旗下的养老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保险公司正发愁如何将保险产品和服务推送给康复人群,引入康复机器人能渗透进更多的家庭。但市场上还没成功模式,主要是机器人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不能满足康复护理和治疗的需要。”

护理人才匮乏与老龄化、慢性病带来的庞大康复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给康复机器人带来施展空间。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人,但全国养老机构拥有的护理人员不足100万人,全国养老机构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不足2万人。

中投顾问在研报中指出,康复机器人在应用技术突破后的市场需求量巨大,未来几年增长速度将超过医用机器人市场增度,将从2015年的4300万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8亿美元。

从2014年开始关注、寻找康复机器人标的的王家砚告诉记者,康复机器人要在七年内实现产业化是可能的,但要实现收益、资本成功退出,还没看到符合的标的。而护理类机器人由于技术研发门槛相对较低,成功退出的机会比较大。

标的稀缺导致相对优质的标的价格水涨船高。目前,康复机器人标的估值整体偏高,但是因为是蓝海市场,资本都不愿意放弃。在资本市场,包括科远股份、金明精机、迪马股份在内的上市公司,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军康复机器人市场。

“目前医疗机器人都面临产业化转化难题,手术机器人算是走得比较快,但是也没有出台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康复机器人离此就更远。未来形成标准肯定是一个趋势,产业化转化之后,参与者增多、资金持续涌入,一旦市场闭环形成,相关标准的建立就势在必行。”王家砚进一步说。

【责任编辑:张慈】

中国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携手全球点燃“人造太阳”

在安徽合肥未来大科学城,一座名为BEST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主机大厅内,全球能源未来的一页新篇章正悄然开启。11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在安徽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大厅正式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并首次面向国际聚变界发布BEST研究计划。来自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聚变科学家齐聚合肥,共同签署了《合肥聚变宣言》,

数智赋能解锁文脉守护新范式“今古集”亮相长三角文博会获行业聚焦

11月20日,“今古集:数智赋能·守护文明”2025年社会教育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主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陶诚,上海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黄建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等众多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参加活动。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峰会期间,《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