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 )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有效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
政策加码:科技债市“基建”提速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明确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纳入发行主体,并推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新机制。政策落地后,科创债发行主体迅速扩容——截至9月末,银行累计发行科创债54只、规模超2700亿元,其中中小银行占比显著提升,如重庆三峡银行20亿元科创债直接支持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券商发行规模达766亿元,私募股权机构发行规模突破1445亿元。
“科技板”配套机制同步完善:上海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为君联资本等5家机构提供全额担保,深圳市高新投为东方富海10年期科创债创设反担保,降低民营创投发债成本至1.85%。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新设科创债ETF规模已突破2400亿元,沪深交易所将科创债纳入质押式回购标的,流动性显著提升。
资金流向:硬科技领域获“长钱”灌溉

资金流向呈现“精准滴灌”特征。深圳东方富海投资管理公司发行全国首单民营创投科创债,4亿元10年期资金投向人工智能、半导体领域,其中固态电池研发企业获5000万元支持建设中试线;四川绵阳科创基金小镇通过267亿元基金规模,链接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为玖谊源粒子科技等企业提供1亿元融资,推动医用回旋加速器量产能力提升10倍。
工业领域,南京银行“25南京银行科创债01BC”50亿元资金定向支持“东数西算”工程;万华化学集团发行科创债,资金全部用于化工新材料研发。数据显示,5月以来科创债募投项目中,AI领域融资占比28%,新能源占25%,生物医药占18%,先进制造占15%,资金期限结构优化,3年以上占比76%,匹配科技企业长周期研发需求。
创新破局:风险分担机制显效
风险分担工具创新是本轮科创债扩容的关键。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联合地方政府、担保机构构建“央地合作增信”模式。例如,中科创星科技投资公司发行4亿元科创债,由中债增进提供30%风险缓释凭证,票面利率仅2.10%;毅达资本通过“担保+CRMW”组合,发行5年期科创债支持高端装备研发。
“科技板”还突破传统评级限制,对民营创投机构采用“科创属性+动态评估”体系。东方金诚首席执行官刘艳表示,科创债通过“债股联动”模式,允许私募股权机构将50%以上募资用于基金出资,形成“债券—股权—科创企业”资金链闭环,已撬动社会资本超3000亿元。
挑战与展望:构建良性生态
尽管成效显著,市场仍面临挑战。曾刚指出,当前科创债发行主体90%为央国企,民营企业占比不足10%,需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引入长期资金如保险、养老金。此外,信息披露标准化、风险定价模型创新、退出机制完善等仍是待解课题。
展望未来,科创债将向“全生命周期覆盖”深化。北京银行推出“孵化贷—成长贷—产业化贷”阶梯产品,覆盖量子计算企业从种子轮到B轮融资;上海农商行“科创企业培育计划”通过“贷款+股权”复合支持,已培育3家Pre-IPO科技企业。随着政策工具箱持续丰富,科创债有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资本引擎。
从“科技板”落地到万亿资金涌流,科创债正重构中国科技金融生态。通过政策创新、机制优化、资金精准配置,这一创新工具不仅拓宽了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更推动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投资者结构优化、产品创新深化,科创债将持续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澎湃资本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