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
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
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是全球首个聚焦聚变能研究与培训的IAEA协作中心。
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正实现显著跃升。
全球聚变研发进入新阶段
十月在成都举行的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上,全球聚变能研发的新动向成为焦点。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发布了《2025年世界聚变展望》,指出聚变能正迈入一个实际落实的新阶段,迅速成为国家能源战略和产业规划的基石。
报告有一个新的章节探讨了聚变能到本世纪末可能为全球电力生产结构做出的长期贡献。
模拟研究展示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成本情况下的全球电力生产结构,还证明了聚变就能国内生产总值而言的潜在经济效益。
聚变能领域一项潜在的变革性技术发展是高温超导磁体。高温超导材料可用于设计更紧凑、更高效的聚变装置。
据IAEA的聚变装置信息系统数据,截至2025年年中,全球聚变装置总数达172台,较2024年增加13台,其中实验装置占比85%,聚变电厂占比15%。
从运行状态看,运行中101台,在建18台,规划建设53台,显示出全球范围内对聚变能研发的持续投入。
中国成果迭出
今年以来,中国的“人造太阳”项目成果频传,各项指标不断刷新纪录。
上半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随后再次刷新纪录,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高约束模式运行。
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核聚变研究挺进燃烧实验阶段,已具备开展相关实验的等离子体参数条件。
在安徽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也取得重要进展——偏滤器原型部件顺利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测试结果显示,该部件稳态热负荷能力达到20兆瓦/平方米。
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黄梅介绍,中核集团目前正在按照“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开展聚变堆的研发。预计在2027年左右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
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成都,标志着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实现显著跃升。
该协作中心将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牵头,联合IAEA成员国的核领域专家、学术组织及企事业单位深化聚变技术协作。
协作中心机制侧重研究、开发和培训,帮助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指标,主要协助IAEA从事开发和应用与IAEA有关的技术、提供分析服务、进行研究、技术标准制定与质量体系推广。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赋能聚变能国际化开放共享。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七方成员之一,中国今年如期交付多个大型装备部件,提前完成两项核心设备安装任务。
ITER组织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高度评价中方所作的努力:“如果来到ITER项目现场,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同事正在进行组装工作。”
民营资本入场
“人造太阳”绝非易事,但越来越多的成果正吸引着更多企业和资本投入其中。
新奥集团是中国最早开展商用聚变能源开发的民营企业,自2017年以来聚变研发投入超40亿元人民币。
今年4月,新奥的“玄龙-50U”装置首次实现兆安级放电,远超原定500千安目标。目前下一代装置“和龙-2”也完成设计,有望2027年建成,总投资预计再添60亿元。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表示:“作为一家能源企业,我们一定要为未来铺路,必须要有前瞻能源技术的投入。”
资本市场也正用真金白银投票。10月10日,核聚变指数创下2009年12月31日以来的历史新高。截至10月14日收盘,核聚变指数今年年内涨幅逾六成。市场对核聚变板块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未来之路
尽管进展显著,但聚变能研发仍面临挑战。
可控核聚变将等离子体物理、核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难题集于一身,是迄今人类构想的最复杂能源系统之一。
实现“人造太阳”之梦为什么难?造“太阳”的首要难题是创造出聚变所需的严苛环境。理论上,氘氚等离子体需加热至超1亿摄氏度,约为太阳核心温度的6至7倍。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所长钟武律指出,当前,中国聚变能开发已从原理探索、规模实验阶段,进入燃烧实验阶段,未来还要经过实验堆、示范堆阶段,才能进入商业化运营[citation:6。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计划2027年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2035年建成聚变先导工程实验堆,2050年建成聚变商用堆。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将于2028年建成,大概2030年左右实现氘氚聚变,在世界上首次演示聚变发电,为建造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奠定基础。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冯勇进指出,当前,中国已经实现聚变能研发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在部分技术领域实现“领跑”,具备加速实现聚变能商用的基础和能力。
未来,一旦人类成功点燃可控聚变的“火炬”,其影响将远超技术突破本身。作为理论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终极清洁能源,聚变能将从根本上破解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中国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及各国一道,不断推进全球能源创新可持续发展。”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