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
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揭示,2014-2023年间中国累计申请生成式AI专利超3.8万件,是美国的6倍;2024年全球新增4.5万件生成式AI专利中,中国贡献2.7万件,占比达61.5%。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人工智能专利拥有国。"百度专利事务部总经理崔玲玲在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指出,北京、广东、江苏三地专利总量占全国近50%,形成创新高地。以百度文心大模型为例,其相关专利达283件,在深度学习和大模型领域居全球首位。
从"芯片"到"中枢"的全链条崛起
在集成电路领域,我国已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鸿蒙系统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为1200多类产品装上"智能中枢"。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持续突破。"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较2020年增长5倍;千兆宽带用户达2.26亿户,增长34倍;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这些基础支撑使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成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80%制造业行业大类。
千万场景激活数字经济
在安徽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模型3.0正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上海熙香AI食堂通过3000种智能菜谱动态调整烹饪方案;"万象耕耘"农业大模型整合4000万条专业知识,结合土壤监测与气象预警服务春种秋收。数据显示,我国已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据全球1/10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
数字公共服务领域同样成果丰硕。"高效办成一件事"进入常态化推进阶段,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税务总局推广的数字化电子发票已覆盖全国98%用票企业,每年减少纸质发票约300亿张,节约成本超1000亿元。
从专利优势到产业生态的跃迁
尽管我国AI专利数量领先,但挑战依然存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指出,美国在基础算法、AI芯片等关键领域仍掌握主动权,2024年其企业AI研发投入达672亿美元,远超中国。对此,我国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去年推出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出台数据产权等10余项制度。
随着"数据要素×"行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已带动新增超100个新型职业。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依托专利优势和完整产业体系,中国人工智能正以更稳健的姿态,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