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中经联播讯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近日在湖南株洲举行,全面展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图景。

从深空到地面,从产业链到生活圈,北斗正快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亮眼数据折射出产业的坚实跃升,创新成果展示了技术的勃勃生机,国际合作描绘着开放共享的新图景——今天的北斗,不仅是定位导航的“中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




NO.01产业链条日益完整


峰会期间,《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和《北斗应用十大领域典型场景案例集(2025年)》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同比增长7.39%,产业规模保持稳步增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李建成说,从早期北斗一号的双星区域试验,到如今北斗三号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导航的精度从十米级跃升至亚米级,时间同步能力进入纳秒时代,既赋能千行百业,也走进千家万户。

数据显示,北斗产业链条日益完整,涵盖上游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元器件,中游的终端设备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运营服务等,从业人员近百万,企事业单位数量约2万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冠宇表示,北斗产业正在进入规模化应用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北斗已经从建成、好用,走向用好、用广。

北斗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是一大亮点,峰会集中发布了33项北斗创新成果,覆盖高精度芯片、低空经济操作系统、消费级高精度定位终端、北斗语音消息应用等多个方向,并通过路演展示了六大典型案例,凸显“北斗+”和“+北斗”的融合创新趋势。例如华大北斗的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SoC芯片,首次捕获卫星信号的时间不超过两秒;武汉大学和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的低空经济·天鉴操作系统,实现空域的集约化利用,衔接空管、通信等系统,建立安全预警与冲突规避机制,让低空飞行从“无路可循”转向“有路可走”。

为推动成果落地,峰会期间还举行了22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涵盖产业园建设、海外应用推广、无人装备研发、终端生产基地等多个方向。此外,北斗实验室联盟也正式成立,联盟采用“1+6+N”建设模式,即一个总部、六个分支基地和若干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北斗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NO.02规模应用走进千家万户


北斗的规模应用不仅体现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届峰会期间,多个论坛与展览集中展示了北斗“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动场景。


走在街头,扫扫二维码骑走共享单车,抬手看看运动手环上的步数,或是使用无人机拍摄,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都依赖着北斗的定位信号。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份的39个城市(区)成为北斗示范城市。2025年上半年,新增北斗设备超200万台套,有效带动北斗应用规模化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介绍,这些示范城市累计推广的北斗独立定位应用已超过623万台套,其中共享两轮车、穿戴设备、汽车、船舶、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数量大幅上升,已经成为北斗规模应用的新名片。

蓝皮书显示,2024年全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2.94亿部,同比增长6.5%,其中约2.88亿部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定位功能,北斗安装率接近98%,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北斗安装率均有所提升,成为北斗在大众消费领域最大的应用载体。高德地图董事长刘振飞说,现在全球用户都能通过高德体验到“中国精度”。今年“五一”当天,高德收到和处理的北斗信号超过9000亿次,这体现出北斗在大众出行服务中的规模化应用与稳定供给。

目前,可穿戴设备已跃升为北斗应用的第二大市场。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8年,全国支持北斗的可穿戴设备年出货量将增长到4795万台,可穿戴设备北斗安装率将逐步增长至74%以上。此次峰会上,华为与中时空合作的北斗语音消息技术首次应用到大众消费终端,可以让用户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语音求救。据了解,华为即将推出的智能手表,将首次支持北斗卫星语音消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郑晋军指出,北斗系统具有“通导融合”的鲜明特色,既能提供导航定位,又支持短报文通信,这使其在移动通信无法覆盖的应急场景中能够直连卫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表示,短报文功能正加速向大众消费领域延伸,与智能手机等终端结合,将为未来的应用生态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NO.03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斗不仅是中国的北斗,也已成为世界的北斗。本届峰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北斗的合作实践与未来前景展开交流。



蓝皮书显示,在国际合作方面,北斗系统服务能力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其中的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北斗系统相关服务及产品。

在沙特、阿联酋,农田装上北斗终端后,实现了精准灌溉和自动施肥,农作物增产、成本下降;在迪拜港口,北斗定位用于集装箱装卸和运输调度,提升了效率,缩短了货物周转时间……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参会代表团团长艾哈迈德·穆斯塔法·法赫米·哈菲兹介绍,北斗已在阿拉伯国家落地多个应用案例。同时,中国还为阿拉伯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帮助其建立本地化的北斗技术团队。

此次峰会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联合发布声明,提出将围绕北斗应用,加强政策对话、经验分享、能力建设和务实合作,共同研究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北斗应用解决方案和应用推广计划,促进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迈上新台阶。

老挝技术与通讯部副部长赛萨纳·西提蓬介绍,北斗正为老挝交通和农业提供支撑。在中老铁路,北斗用于运输调度和跨境物流管理,让列车运行更高效;在农业和灾害防控方面,北斗赋能智能灌溉和灾害预警,为民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北斗不仅是一个导航系统,更是一条连接科技与民生的纽带,一座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桥。”西提蓬说,北斗之光不仅会照亮老挝的发展之路,也会温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前行脚步。

供稿:株洲经开区管委会

【责任编辑:欧阳雪】

长三角织就算力“一张网”,数智加速度破局数字时代

一键下单,算力“网购”,87.3EFlops庞大算力资源在长三角地区正像水电一样便捷可及,一场区域一体化的数字革命悄然到来。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于11月13日在南京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市一体化算力调度监测平台。该平台已监测全省在用数据中心282个,总算力规模达87.3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约70%,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主力能源”。与此同时,在11月

国家加速制造业升级:到2027年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

工信部最新部署,到2027年底,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中试

788 EFLOPS 领跑全球!我国智能算力撑起 AI 创新 “加速度”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百亿亿次 / 秒(EFLOPS),相当于全球 80 亿人用普通计算器连续运算 4000 年的总量。这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与 1085 万标准机架、1680 艾字节存力共同印证: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稳居全球前列,正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核心引擎。千行百业 “算力赋能” 成效凸显在内蒙古伊利智慧牧场,计算机

中国6G专利全球第一,2025年互联网蓝皮书揭示数字中国新图景

一份备受全球互联网行业关注的年度发展成绩单,在乌镇峰会上如期发布。11月8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两份已连续九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权威报告,全景式展现了过去一年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中国6G专利申请

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11月1日,由中南大学主办的202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暨中南大学校企联理事会会议在长沙开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旨在充分发挥中南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搭建一个汇聚校友力量、链接产业需求与大学科创资源的高能级平台。

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 浙江省盐业健康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

聚焦盐、泛盐产品、泛食品、大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转化、行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业务,为浙盐集团转型发展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提升科研创新支撑,为助力中国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浙盐新动能。

万亿科创债激活硬科技赛道!5月以来资金加速涌入AI、新能源领域,政策工具创新破解融资困局

自今年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后,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科创债1428只,总规模达1.58万亿元,同比激增74.94%,其中5月新政后单月发行规模最高达3513.83亿元。资金精准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政策工具创新如风险分担机制、长期限产品设计等,

未来π对·智引无界——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万有引力π”在温州启幕

10月23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在温州瓯海奥体中心正式启幕,活动将延续至10月26日。本届活动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打造了超2万平方米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集结近百家头部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吸引数万名青年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及公众共同参与,掀起一场科技创新与全民科普交织的“π级盛会”。

冰城论剑数智潮!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哈尔滨盛大启幕,1.2万名全球精英共绘智能未来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思想与技术的盛宴正在上演,万余名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10月23日,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华旗饭店亚冬馆拉开帷幕。这场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全球1.2万名计算机领域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才俊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冰城,共同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变革

蒙牛亮相世界乳业峰会 全面展示乳业数智化的“中国样板”

当地时间10月21日,2025世界乳业峰会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蒙牛集团作为乳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分享其贯穿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实践成果。其中,蒙牛宁夏“灯塔工厂”作为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现了中国乳业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广东发放“模型券”“算力券”,262亿资金撬动制造业AI革命

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的广东正式出台专项方案,通过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面落地,加速“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4大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在10月22

全球六成AI专利花落中国!数字核心科技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当人形机器人挥出精准拳击动作与观众互动,当农业大模型为千万亩耕地提供智能种植方案,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超3.5万家智能工厂——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由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球六成AI创新源自中国国家数据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157.6万件申请量稳居世界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

湖北打造AI产业新高地,3500亿元目标背后有何布局?

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AI悄然重塑城市运行:从车间到街角的生活之变

走进广东佛山的海天调味品工厂,AI“豆脸识别”技术正以每秒2.5万亿颗的速度对原料进行精准检测;而在新疆的社保大厅,RPA机器人仅用3分钟就能完成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办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场景,正勾勒出人工智能渗透城市每个角落的新图景。从产业车间到街头巷尾,AI不再只是科技论坛的热词,而是悄然改变城市运转方式的底层力量。智能制造:工厂的自我革命制造业作

构建新大陆贸易金融体系:数字人民币支点与宁波跨境结算科技模式创新的场景革命

中国构建自主可控贸易新体系的战略蓝图,正从宏观布局迈向微观落地。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闭环、货币结算网络、替代性贸易基础设施的三重布局,实现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根本性转变。中欧班列与“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战略双翼,已初具规模。而近期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的落地运营,则为这一体系注入了决定性的“金融血液”,其中,宁波跨境结算科技场景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将

“终极能源”商业化不再遥远 中国“人造太阳”迈向发电倒计时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正悄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近日,中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与此同时,在四川成都,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这

中国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球第十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脑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正在重塑全球创新格局。5年来,中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成为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这一飞跃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能力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完整生态链引领智能原生新世界

人工智能正从技术实验大步迈向行业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在日前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数据。这项测算成果描绘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生态: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

中国突破全超导磁体技术,成功实现35.10万高斯稳态强磁场

9月26日夜至27日凌晨,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全超导磁体,并实现了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这一突破性技术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合肥国际应用超导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及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