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0月20日武汉讯(史伟 孙杰)

10月19日,武汉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揭示湖北在AI产业赛道上的雄心与蓝图。
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10月19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活动以“政策赋能产业,供需激活生态”为核心,汇集政府、高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湖北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更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政策蓝图:描绘产业发展路线图
湖北省在此次活动中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湖北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良博重点解读了两大核心政策—《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与《湖北省加快算网存用协同发展的若干措施》。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3500亿元。

该政策围绕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倍增、要素支撑、用为导向、生态构建五大核心考量,制定了16条具体措施。
《若干措施》则聚焦算力、运力、存力、应用协同发展,提出到2027年全省算力总规模达到25EFLOPS,并新增发放5000万元“算力券”,针对性解决企业“找算力难、用算力贵”的问题。
成果展示:24项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活动同期展示了湖北省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与应用实践。
经筛选,21家企业的24项成果通过本次活动正式推介。其中,8家企业的“首发首创”成果以视频形式重点发布。
思高科技的Thingo通用智能体平台如同一个全能秘书,无论是写报告、做视频还是搭建网站,用户只需动动嘴,它就能调动各种工具完成任务,大大提升工作和决策效率。
中科凡语公司在全国首创政务领域原创预训练大语言模型——智策大模型,这是专门服务政府部门的政策专家。
它能够快速汇总、解读和分析海量政策文件,自动生成专业报告,让政务决策更科学、更高效。
科大讯飞的“元古大模型”是全国首个地球科学领域的AI专家,由讯飞和中国地质大学联手打造,能识别古生物化石图像、解读地质文献,为教学、科研和科普提供全链条智能服务。
应用场景:106个案例提供实践标杆

本次活动正式发布了2025年湖北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名单,共106个场景入选,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城市治理、教育等12大重点领域。
湖北省经信厅办公室于10月14日发布了关于公布2025年湖北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名单的通知。
这是湖北首次认证并发布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加速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其中,工业制造类场景占比最多,接近四分之一,包含工业领域研发、设计、生产、物流等全产业链条。
例如,荆州美的洗衣机工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38个核心生产业务场景的应用覆盖,质检环节首检效率由15分钟缩短到30秒。
位于孝感的万山特种车辆公司,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辆设计、制造一体化研制方案,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该公司信息化部部长周素飞介绍:“各个业务域采集的这些数据,它会自动给你把生产计划排出来,生产信息和数据越来越准确,大大减少了我们生产组织的周期。”
未来方向:瞄准新领域,构建新生态
湖北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不仅限于当前应用,更着眼于未来技术前沿。
湖北将聚焦群体智能、类脑智能、具身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等方向,鼓励高校联合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形成突破性原创成果。
湖北省经信厅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处副处长刘婕表示:“力争到2027年,打造百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园5个,融合应用样板区、产业发展集聚区,以及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中部枢纽,武汉市进入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第一梯队。”
朱万奎强调,湖北将聚焦场景赋能,在融合应用拓展上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分行业发布应用指引和场景机会清单。
重点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200个垂直大模型和200个全国领先应用场景。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培育推广人工智能应用的“湖北模式”“武汉样板”。

未来湖北将常态化开展产业供需对接活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跃升。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应用,从政策扶持到生态构建,湖北正全方位构筑人工智能发展新优势,力争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