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市同台竞秀,千年走廊以“文旅+产业”双翼飞向世界
中经联播9月7日上海讯(马大伟 陈一心 孙大江)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9月5日在上海红窑艺术馆启幕。“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主题推介活动以“文旅为媒、产业为桥”,吸引来自30余个国家的驻沪总领事馆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跨国企业高管及海内外媒体等300余位嘉宾共聚一堂。河西走廊东端的上海与西端的甘肃五市,以丝路精神为纽带,共同擘画“一带一路”合作新蓝图。


千年走廊焕新颜:文旅融合打造世界级IP
活动现场,河西走廊五市以“一市一特色”展开沉浸式推介:
武威以“马踏飞燕”出土地的底蕴,复原凉州会盟历史场景,推出“天梯山石窟+八步沙治沙体验”生态文旅线路,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8%,文旅收入突破200亿元;
张掖亮出“中国玉米种子之都”名片,展示全球最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现代农业奇观,同时以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等5A级景区为核心,推出“地质研学+非遗工坊”深度游;
酒泉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人物服饰复原秀震撼全场,航天科技体验馆、风电光伏产业观光带等“工业+文旅”项目成为焦点,2025年新能源文旅收入预计占全市文旅总额的35%;
嘉峪关通过“数字长城”光影秀重现关城雄姿,结合钢城文化推出“工业记忆+丝路风情”主题线路,上半年入境游客量激增52%;
金昌则以“镍都”工业游破圈,展示从矿石开采到新能源电池制造的全产业链,其“火星1号基地”模拟火星生存体验项目,成为青年游客热门打卡地。
数据印证热度:甘肃省文旅厅数据显示,2025年1-8月,河西走廊五市接待入境游客42.6万人次,同比增长67%,其中日韩、东南亚市场占比超40%。活动现场,日本旅行商代表佐藤健一与张掖市签约,计划年内开通“东京-敦煌”直航包机,预计每年输送游客2万人次。
产业密码解锁未来:绿色动能构筑开放高地
推介会现场,河西走廊的“产业硬实力”同样引发关注:
新能源走廊:酒泉、金昌、张掖三市联合展示“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体系。截至2025年8月,河西走廊风电装机容量达4800万千瓦,光伏装机2600万千瓦,绿电外送至中东部19省,年减排二氧化碳1.2亿吨。金昌市宣布,其镍钴锰三元前驱体材料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成为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核心供应商。
现代农业硅谷:张掖作为“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玉米种子年生产加工能力达6亿公斤,供全国60%以上玉米种植需求。活动现场,先正达集团与张掖市签署协议,共建“一带一路”种质资源库。
航天科技新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推出“商业航天旅游专线”,游客可近距离观摩火箭发射,并参与太空种植实验。2025年,该中心已承接12次商业发射任务,带动周边航天主题酒店、科普基地等业态收入超50亿元。
国际资本青睐:活动签约环节,法国电力集团与酒泉市达成协议,投资80亿元建设“光热储能+氢能”一体化项目;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宣布在张掖设立10亿元现代农业基金,重点支持节水灌溉技术研发。
双向奔赴:从“走廊”到“平台”的升级之路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在主旨演讲中强调:“河西走廊正从历史通道转型为开放平台。”这一转型体现在三大维度:
交通破局:甘肃已开通兰州至迪拜、敦煌至新加坡等5条国际航线,2025年国际航班量同比增长120%;中欧班列“甘肃号”实现每周3班常态化运行,河西走廊成为中亚、欧洲商品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
数字赋能:活动现场发布的“河西走廊数字文旅平台”,集成VR全景导览、多语种智能解说等功能,上线首日访问量突破500万次。该平台与携程、Booking等国际OTA合作,实现“一码通游五市”。
青年对话:同步启动的“丝路青年创客营”吸引来自45个国家的200名青年代表,他们将在河西走廊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文旅创新、绿色科技主题实践,优秀项目将获得甘肃省科创基金扶持。
国际反响热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哈维尔·桑切斯评价:“河西走廊的转型实践,为全球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他透露,UNWTO计划将河西走廊列入2026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评选试点区域。
未来已来:从上海出发,向世界奔跑


活动闭幕式上,五市市长共同点亮“数字丝路地图”,标志着河西走廊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机制正式启动。上海市副市长华源表示:“上海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优势,与河西走廊在绿色能源、跨境电商、文旅融合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打造‘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从黄浦江畔到祁连山下,一条古老与现代交织、文化与产业共融的开放之路正越走越宽。正如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所言:“当2000年前的驼铃声与今天的自贸区汽笛声共鸣,河西走廊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