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区分“失信”与“失能”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强化精准惩戒



中经联播7月25日北京讯(吉子祥 江霞 彭飞 李又心)以治病为由申请解除限制,实则赴港澳豪赌,随身搜出名牌烟酒和三百万元流水记录,这名“老赖”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2024年2月29日,江苏省溧阳市人民法院“执行110”接到举报:被临时解除失信惩戒措施的狄某某,近期多次前往香港、澳门赌博消费,将于3月1日晚乘飞机抵达南京。法院立即联动机场公安布控。


当狄某某走出机舱时,执行干警迅速将其控制。搜查发现其包裹内装满名牌烟酒和大量现金,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使用的他人微信账号显示收支金额超三百万元,完整记录了他赴港澳赌博消费的事实。


精准区分,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指导信用惩戒



7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九个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旨在指导全国法院严格规范公正适用失信惩戒制度。


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人民法院在信用惩戒工作中“靶向治疗”新思维:把信用惩戒聚焦到对少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上来。


最高法强调,要精准区分“失信”与“失能”被执行人。“失信”指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失能”则是主观愿意履行但客观上无能力履行。


“针对被执行人承诺履行而未及时履行的情形,需综合判断原因,不宜简单机械执法,纳入失信名单了之。”最高法在典型案例分析中指出,要避免将“失能”但无“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错误纳入失信名单。


宽严相济,信用修复机制成效显著


本次最高法发布的九个典型案例,呈现三大显著特点:严格区分“失信”与“失能”;为“失能”人员纾困解绑;坚决惩治恶意失信行为。


对有发展前景但暂时陷入困境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积极适用失信惩戒宽限期制度,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给予一至三个月的宽限期。


在江西某科技公司与上海某汽车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执行法官实地调查发现被执行企业是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法院暂缓采取失信惩戒措施,通过法定代表人担保、限制出境等柔性手段,最终促成企业融资成功后主动履行600余万元债务。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同时,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


这是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数十年来首次下降,显示信用修复机制成效显著。


重拳出击,严惩欺诈司法行为



在引发广泛关注的狄某某案中,执行法院的人性化措施遭到恶意利用。狄某某以身患膀胱癌需赴外地治疗为由,申请解除失信惩戒措施并获得法院批准。


然而病情稳定后,他未履行还款义务,反而利用解除限制的机会,多次前往香港、澳门赌博消费。


溧阳法院在机场控制狄某某后,他虽筹措资金当场履行了12.5万元债务,但因规避执行情节恶劣,法院仍将拒执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目前狄某某已被以拒执罪立案侦查。


最高法在阐述此案典型意义时强调:“被执行人违背法院解除失信惩戒等措施的初衷,辜负执行法院和申请执行人的信任,严重影响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数据说话,失信惩戒制度成效显著


自2013年10月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有1710万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觉履行义务或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


最高法分析指出,当前被执行人规避执行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五种恶意失信行为:故意隐匿行踪;公司停业后原老板另开公司经营原业务;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年近九旬的老人;大肆高消费;暴力抗拒执行。


“这些恶意失信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将继续对此类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同时,对于蒋某忠等与黎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这类涉民生案件,法院查明被执行人确属“失能”后,通过执行和解、司法救助实现案结事了,兼顾执行力度与温度。


未来方向,法治温度与力度并重


失信惩戒工作整体呈现“减存遏增、标本兼治”的良好态势。


最高法表示,近年来的信用惩戒工作既维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又为有发展潜能的市场主体“造血再生”创造条件,有效缓和社会矛盾。


在福建某建设公司与龙岩某科技公司租赁合同纠纷案中,法院采用“活封活扣”、给予失信惩戒宽限期等措施,使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成功引入新投资,最终不仅履行40余万元债务,还与申请执行人续签租赁合同,实现“强制腾房”变“续租多赢”的转变。


“我们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将持续提升失信惩戒工作的靶向性、精准度和便捷性,实现依法履职与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相统一。


狄某某案暴露了信用惩戒体系面临的挑战,也展示了法院的应对速度与力度。在机场被控制后,执法人员在其包裹中搜出的名牌烟酒和超过三百万元的微信支付记录,成为戳破谎言的关键证据。


自2013年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建立以来,已有1710万人次迫于惩戒压力履行义务。2024年成为转折点,失信名单人数十年来首次下降,同时超过282万人通过信用修复重返市场。


数据背后,是法院对“失信”与“失能”的精准区分:一边对狄某某式的欺诈行为重拳出击,一边对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宽限期和柔性执法。


法治在刚柔并济间维护了公平正义的尊严。

【责任编辑:雨蝶】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