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0月03日北京讯(何东 崔岳莺)
山东一家棉业公司因粉尘噪音被投诉,执法部门没有简单罚款了事,而是指导企业改造设备、调整生产时段,实现了环保监管与企业减负的平衡。

日前,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牵头会同相关部门聚焦企业“急难愁盼”,严肃纠治各类突出问题。截至9月21日,累计为企业挽回损失150多亿元。
典型案例涵盖了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在专项行动中,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严肃纠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等四类突出问题。
解决了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执法痛点、堵点问题。
据此前统计,截至5月21日,专项行动工作平台共汇集各地区各部门问题线索6232条,督促办理5246条。
整治的问题涉案金额3.35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9881.35万元。
在典型案例中,各地通过预警提醒、调解协商、不予处罚、跟踪指导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主动纠错,积极整改。
山东某县针对某棉业公司因粉尘噪音被投诉问题,纠正过度执法行为,指导企业改造设备、调整生产时段。
这种方法实现了“环保严监管” 与 “企业轻负担”的平衡。
各地将“监管”与“服务”深度融合,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治理,破解企业实际困难。
江苏某市针对农户小批量柴油运输难题,创新“农忙柴油保供专线”,提供“定时定点定量”配送服务。
同步加强联合监管,既消除安全隐患,又保障农业生产用油需求。
为打破部门执法标准壁垒,强化协同联动,浙江某区多部门联合帮扶助企整改破解“标准打架”难题。
针对“食品生产企业是否安装挡鼠板”执法标准不一致问题,协调市场监管、应急、消防等部门会商明确整改标准和步骤。
指导企业结合实地情况精准有效整改,在妥善解决“执法标准打架”困扰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与消防安全底线不失守。
各地立足企业实际需求,坚持机制创新,靶向施策破解企业发展困境。
河南某市针对某科技有限公司专利获权周期长、核心技术被抢注问题,建立专利快速申请通道。
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助力企业形成专利保护矩阵。
打破部门执法标准壁垒,强化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是实现精准执法、有效服务的重要路径。
新疆某开发区聚焦某啤酒企业因城市发展面临的噪音扰民、货车禁行、冷库安全等难题。
统筹协调公安、交通、城管、应急等部门,采取限时错峰通行、划定停车区、加装隔音设备等“一揽子”措施。
这种系统性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方式,实现了“政府有为、企业有感、群众有获”的多赢局面。
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在5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食品药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这些领域行政执法事项多、工作量大、行政裁量权基准幅度比较大,成为此次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的重点领域。
胡卫列指出,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的规范、指导、协调作用。
通过对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人员资格、行政裁量权基准的管理,重大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等,提升行政执法管理规范化水平。
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在同一场合透露,将强化源头治理,严把政策合规审查关。
全面清理存量涉企收费政策,对不合规收费项目,应废尽废、应调尽调。
同时严格开展新政策的合规审查,杜绝违规收费政策“带病”出台。
司法部将继续指导各地深化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以典型案例为引领,将规范执法与服务发展、保障权益紧密结合。
这些案例集中展现了各地在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服务质效、平衡监管与发展关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彰显了“执法为民、服务发展”的法治理念,生动诠释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