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蒋兆民 张宇晖 )10月24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部8章65条的草案以“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核心,直指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顽疾,为14亿人“饭碗”筑牢法治根基。
从“红线守护”到“质量跃升”
草案明确提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刚性要求,确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针对耕地资源现状——优等地仅占31.24%、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等问题,草案首创“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双机制,要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必须补充同等数量且质量相当的耕地,并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体系,严禁“非粮化”行为。
在质量提升方面,草案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升为法定目标,计划到2035年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3亿亩。农业农村部专家金文成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粮食产能提升10%,如黑龙江农垦通过土地整治使大型农机作业效率提升30%,成为“藏粮于地”的生动注脚。
法治化手段破解“三难”困局
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强调,草案通过“长牙齿”的法律责任条款强化执行力:对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除批评教育外,可采取取消补贴、罚款等措施;对政府失职渎职行为,将追究党纪政纪直至法律责任。草案还创新建立“田长制”监管体系,推动耕地保护从“部门单打”向“多元共治”转变,汇聚农民、企业、科研机构等力量形成保护合力。
粮食安全“压舱石”更稳固
此次立法被视为应对全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粮价波动的战略举措。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抗灾能力显著提升。草案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将耕地恢复与村庄整治、生态保护统筹规划,推动“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建设,助力农业从“单一生产”向“综合安全”升级。
草案的审议标志着我国耕地保护进入“法治化、系统化、生态化”新阶段。通过立法手段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全民遵循的刚性约束,不仅守护了18亿亩耕地红线,更以质量提升和生态修复为双翼,为端牢“中国饭碗”、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