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讯(何东 崔岳莺)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
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
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
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播打赏管理功能,加强直播打赏营利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直播生态,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
四大乱象:专项行动整治重点
通知明确列出了本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的四类突出问题,直指网络直播打赏领域的核心乱象。
低俗团播引诱打赏位居首位,包括裸露隐私部位、模拟性暗示动作、发出不雅声音,或通过特定拍摄手法、场景搭建、着装设计渲染低俗氛围。
此类行为还涉及采用翻牌选妃、蒙面摸人等低俗玩法,以及使用“跪爬”“嘶喊哭泣”等引人不适方式进行拉票或诱导互动。
虚假人设诱骗打赏问题中,重点整治营造“贫困户”“王妃”“精英海归”等虚假人设,冒充军人、教师、医生等身份。
同时还包括编排“家庭不幸”“暴力霸凌”等虚假剧情,或使用AI技术生成虚假内容诱骗用户打赏。
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被列为第三类重点问题,具体包括通过“恋爱”“交友”“游戏收徒”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打赏。
此外,教唆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躲避平台监管,以及明知用户为未成年人仍不制止甚至诱导其打赏的行为也将受到严厉打击。
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是第四类整治重点,涵盖未对单次打赏额度设置上限、未对单日累计打赏触发阈值的用户进行消费提醒等问题。
以打赏额度为唯一依据对主播排名引流,为高额打赏用户赋予“防禁言”“防踢”等特殊权限,以及在PK环节设计“打赏入股”“验资局”等打赏玩法也在整治之列。
工作部署:精心组织与长效治理
中央网信办对专项行动提出四项明确工作要求,指导各地网信部门推进整治工作。
精心组织实施。要求各地网信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紧扣整治重点,梳理排查属地网络直播打赏平台底数情况。
要完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精准稳妥推进,确保专项行动取得预期成效。
加大处置力度方面,聚焦直播打赏存在的4类突出问题,依法严惩屡教不改的账号、平台。
以及教唆、纵容网络主播违规获取打赏的MCN机构。深挖严打一批负面典型,公开向社会曝光,形成震慑。
规范平台管理。要求督促网站平台进一步细化审核标准,完善打赏规则。
制定专门管理制度,加强打赏限额、消费提醒和营利权限管理,规范榜单、团播、PK等功能应用和互动玩法。
健全投诉举报和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机制。
形成长效治理。强调要及时总结专项行动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效,持续加强对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的监督管理。
切实压实直播平台、网络主播、MCN机构等主体责任,提升网络直播打赏问题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水平。
行动背景:直播打赏乱象亟待规范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蓬勃发展,随之产生的打赏乱象也日益引发社会关注。
私域直播成为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之一。
此类直播往往具有较强封闭性,监管难度较大,容易滋生各类违规行为。
娱乐性团播同样是乱象频发的重点区域。
多位主播同时参与的直播形式,有时演变为低俗内容竞争的温床。
虚假人设诱骗打赏的手段不断翻新,从编排虚假剧情到使用AI技术生成虚假内容,欺骗性不断增强。
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的行为屡见不鲜,包括教唆未成年人盗用家长身份信息躲避平台监管等。
这些乱象不仅损害用户权益,也阻碍了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亟待规范整治。
---
随着专项行动的展开,网络直播行业将迎来一次全面规范。中央网信办要求各地网信部门深挖严打一批负面典型,公开向社会曝光,形成震慑效应。
同时,平台企业被要求完善打赏规则,制定专门管理制度,加强打赏限额、消费提醒和营利权限管理。
这场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或将重塑网络直播行业的生态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