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昨日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为何要将时间定在2030年?
这是时过13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出台促进东北崛起的意见。
此前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此后2009年、2014等年份,国务院也分别出台了促进东北振兴的政策。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就已经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现在是正式对外发布,当时披露的内容和本次披露的内容基本一致。”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透露。
《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肇勇表示,很多人都希望东北振兴能够在3年至5年内实现,然而在2020年实现东北振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一种想法。东北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机制问题或许还好解决一些,但是体制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此国家才会将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的时间定为十几年后的2030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全面振兴要靠深化改革
2003年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
此次《意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然而当前发展却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问题,需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丁肇勇认为,影响东北经济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也就是《意见》中所说的需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此次新颁布的《意见》则指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
其中,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国企改革推动全面发展
此外,《意见》称,近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比如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
《意见》提出,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型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支持总部设在东北地区的中央企业先行开展改革试点。
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这是大势所趋,虽然国企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也尝试了很多措施方法,但实际成效不太显著,国有企业的发展仍是制约东北发展的主要因素。《意见》的规定表明国家已经看到了国企中人才资本的重要性,对未来的创业创新改革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激发国企活力。
据梁启东介绍,央企在整个东北地区的数量和经济占比都非常大。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央企,同时还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发展。
梁启东还表示,厂办大集体遗留人员在东北地区的数量比较多,靠地方财政无法解决,因此需要通过国有企业划出部分股权转让收益、地方政府出让部分国有企业股权等方式,拿出资金集中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以前政策不允许,在允许之后,需尝试探索,保障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