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治水兴水润许昌

这是一片与水有缘的土地。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尧帝分封于此;曹操因运粮河“黄金水道”成就霸业;唐宋时期因“十里荷花,江湖极目”而获“莲城”美誉。

这里也曾因缺水而困惑。上世纪80年代被列为国家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半夜起来排队接水,消防车每天定时定点送水”成为抹不去的记忆。

如今,这里因抓水而重拾自信。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兴水“战役”全线告捷: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天上水汇引于此,昔日的“干渴之城” 变身为清流处处的“水润之城”,“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逐次展现,“一城荷花四面柳”的中州盛景再现中原。

这里就是河南省许昌市,用一场缺水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突破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集聚了坚实的生态优势,赢得了百姓的一致拥护和称赞,也为我国水资源匮乏地区“树立了标杆,作出了示范”。

破局——水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工程如何建?“天时地利人和”催生治水兴城宏伟蓝图

许昌要发展,“水”的问题绕不过,也不应绕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站在时空两个维度看许昌,就能够明白这座内陆城市的缺水之痛。

历史上的许昌,曾拥有相对充沛的水资源和大型水库。然而随着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辖区原有的大型河流和水库被一一剥离。许昌人要吃水,只能从已经被划归平顶山市的襄城县北汝河调水。由于枯水期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许昌市内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地处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坡降大,不存水,既无大型水库,又少蓄水的坑塘堰坝,“盘浅盆少”,“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许昌人也曾多方突围。与相邻的兄弟市连续多年打“夺县争水”之战,却几无战果;耗费大笔资金从其他地市调剂购水,却导致生产生活用水成本高昂;想举全市之力兴水治水,却总在解决“水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等首要议题上卡住了壳。

转机发生在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水利部在全国选择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让许昌获得了“天时”,与此同时,即将竣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让许昌赢得了“地利”,许昌人想水盼水之梦又汇聚了“人和”。许昌人抢抓机遇,提出了实现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精心谋划了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包含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水利项目。2013年12月14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河南省水利厅审查通过了《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由此,一段波澜壮阔的兴水活水之路正式开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要在一座缺水的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水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这两个问题终究躲不开绕不过,480万许昌群众看着干部,干部看着市委市政府。

许昌市委书记王树山,曾任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作为一名“老水利”,他将许昌人求水兴水的目光焦点从一个城市转移开来,投向全国的治水大局,投向河南全境的水系发展趋势,许昌长年左支右绌的治水之局豁然开阔。

水从哪里来?王树山的心中有一笔“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大水账:

穿境而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分给许昌2.26亿立方米水,许昌每年从北汝河引入的1.3亿立方米的水量可以全部置换出来用于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和农业灌溉;引黄调蓄工程每年给许昌鄢陵县的5000万立方米水量指标中,有3000万由于水系不通无法有效利用,如若将许昌全境的水系贯通,便可以改变“守着黄河喊口渴”的现状;许昌每年要产生3000万立方米的生产生活污水,如果能够处理成达到A类排放标准的中水,也可以用作生态修复;更有前瞻性的是,即将在北汝河上游开工建设的前坪水库,位处暴雨密集的山坳,水库一旦建成,北汝河将从一条季节性河流变成许昌市可持续供给的水源。

钱从何处筹?如此巨大的高标准工程,没有近百亿元的资金投入拿不下来。许昌市委、市政府创新融资理念,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整合部门各类建设资金,集中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市场化融资模式,引进河南水利投资集团为战略投资伙伴,组建了“许昌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了融资平台,将项目投资、建设、运营融为一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50多亿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工程如何建?许昌市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贯穿于治水兴水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协调发展,“大水利、大城建、大文化、大生态、大旅游”同步推进,以发展新理念引领治水新实践。

许昌请来同济大学等专业机构对水系建设进行高标准规划。项目设计负责人之一、同济大学副教授朱勍说:“这场水生态文明建设,其实是给了许昌人民一次对水再认识、再定位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把水资源的保护、优化配置和水文化、水景观都融合在一起。”

治水——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加速形成“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生态水系新格局

2013年以来,许昌建成了82公里长的环通生态水系,6000多亩的水面,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生态水系新格局。

“五湖”即芙蓉湖、北海、鹿鸣湖、秋湖湿地、灞陵湖,是五个人工挖掘的市内湖泊,它们将流经市区的“三川”饮马河、清潩河、灞陵河和“两环”——运粮河和灞陵河环通、护城河环通起来。而“四海”是为了涵养水源而打造的4片滨水林海,郁郁葱葱的经济林和果林相映成趣,用牢固的根系为莲城水系筑起蓄泄兼筹的“地下水库”。

这些水利工程共涉及九大类55项示范工程,工程面辐射许昌全域4996平方公里的土地,内容涵盖土木工程、桥梁修建、村落拆迁、林木种植、农田水利等多个领域,如何让涉入其中的部门能够各负其责、协调有序,让广大群众支持配合并参与其中,成了考验许昌市委、市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张考卷。

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治水扫清了路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高效工作格局。2013年底,许昌市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成立,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建立了指挥部联席会议制度和月通报、周排名制度。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工作例会,成为水利、环保、住建、交通、林业等各项目负责单位工作衔接、矛盾协调的最佳时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市、县两级成立了水务局,建立了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多龙治水”问题。

工程中对项目协同作战能力的考验无处不在。2015年6月23日凌晨3点,运粮河畔挤挤挨挨全是人,大家紧紧盯着河水,眼看着水位快速上升,水流从几个小时前刚刚抢通疏浚的运粮河道中顺利通过。为了保证水系贯通工程不影响到汛期排洪功能,1500台工程机械和上万施工人员已经在工地上奋战了好几个日夜,“如果没有强大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周例会制度,这么复杂的工程就不可能实现‘压茬’进行。”市水务局副局长张会涛说。

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凝聚了最广泛的群众力量。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许昌城陷入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中。为了保证工程和汛期不打架,护城河的集中疏通修建几乎切断了古城同外环城市的交通,市民们上班出行只能通过临时搭建的便桥,然而大家都说“路堵心不堵”。不仅如此,炎炎夏日,不少市民还自发组织起来为坚持施工的工人们送上西瓜、绿豆汤消暑。

“拆迁是最难办的事儿。”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建和房产管理科科长常晓磊参与了整个芙蓉湖周边的搬迁安置工作,感受良多,“在部署拆迁工作时,市领导反复强调,水之利是民之利,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出发点,都是要让老百姓受益。”为此,在充分向群众解释宣传水系建设对城市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都按标准范围内的上限给村民搬迁补偿,同时就具体搬迁事宜反复同村民商议,任何一项决定都经过公示。此外,“未搬迁,先安置”的方式,将搬迁村民的生活不便降到最低。

为了给水让道,治水工程累计拆迁面积达到95万平方米,清表面积1.5万亩。这么大面积,没有出现一起上访。

“从许昌人建水系这件事,可以看出许昌人能干事,能干成事。这件可以载入许昌城市发展史的盛事让许昌人更加自信,‘治水史’给许昌人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许昌市市长武国定说。

2015年9月,水系连通工程大头落地,河闸启动,早已按捺不住的汝河水如同一匹欢快的骏马,由许昌西南角的清泥河一路奔腾,经连通渠依次淌进清潩河、护城河,填满了芙蓉湖、鹿鸣湖……

82 公里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本来断断续续、互不相通的城中径流在水的牵引下形成了一个多源互补、蓄泄兼筹、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生态水系。许昌,这座干渴了近半个世纪的城市,重新展露出明代《许州儒学碑记》中所记录的盛景——“旧有潩水西湖之胜,其余波汇城四周”。

【责任编辑:张慈】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