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19世纪的茶叶革命:英俄联手破除中国茶叶垄断

中国是茶叶主产地。近代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垄断世界市场的茶叶出口,主导着世界茶叶市场发展脉搏。茶叶也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进入19世纪以后,世界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需求持续走高,在1817年至1833年里,中国茶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普遍在50%以上,可见中国出口贸易对茶叶的倚重。

英国人帮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

当时,对于中国茶叶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是英国,它还是近代最大的国际茶叶市场。一方面,英国本土拥有庞大的茶叶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得益于英国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他们掌握了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茶叶贸易扩张到全球各地,间接帮助中国的茶叶打开世界市场。中国茶商坐享其成,在供给侧牢牢控制住茶叶输出价格,就能随着不断扩大的世界茶叶市场需求,获得高额的利润。

英国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依赖可以从两组数据来说明。首先,从国家之间的茶叶贸易来看,1843年到1860年间,从广州出口的茶叶基本上全部运往英国。到了1860年代,中国外销的茶叶依然有70%-80%被运往英国市场。其次,从英国本土的茶叶消费来看,1868年的时候,有人做过一个统计,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是3.52磅,中国茶叶占93%,印度茶占7%。可见当时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对英国整个国家的经济来说都意义非凡。1839年,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高达4000多万磅,征收的茶叶税超过300万磅,占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已经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茶叶市场上,中国强势垄断茶叶的出口,英国的茶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茶商手里,掌握在清政府手里,这让英国上下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安之中,他们迫切希望打破中国人的垄断。

很快,英国人就如愿以偿。到了19世纪90年代,英国人的茶叶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人均消费茶叶增长到5.73英镑,而中国茶叶所占的比重却急速下降到11%。那么,短短20多年时间,中国茶叶在英国为什么不受欢迎了呢?

破除中国茶商垄断,英国人在印度发展茶叶经济

我们先来看是哪些地方的茶叶取代了中国茶?答案很有意思,印度茶与锡兰茶——这两个产地当时均是英国的殖民地。

原来,英国商人对中国人垄断茶叶一事耿耿于怀,他们一直在尝试培育自己的茶叶生产地,来满足自己控制的茶叶市场。毗邻中国的印度成为了英国人的首选之地。

1838年,印度殖民地向英国出口了第一批茶叶,由此打开了印度茶叶全面扩张的道路。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盛极而衰,在英国市场逐渐萎缩,而英国人实际控制的印度茶、锡兰茶开始高歌猛进。到了1890年代,印度茶、锡兰茶几乎联手将中国茶赶出了英国市场。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放弃喝中国茶?中国茶为什么丢掉了英国市场呢?

这要从中国茶的主要对手印度茶说起。19世纪中后期的印度茶,在英国人的扶持之下,确实具备了与中国茶一决雌雄的条件。

首先,印度一些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非常适合茶叶种植。阿萨姆地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山南麓,与不丹相邻。这里雨量丰富,有利于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生长。在历史上,1823年罗伯塔·布鲁斯(Robert Bruce),就在印度的阿萨姆发现了野生的茶树。这打破了英国人传统观念中只有中国才能种植茶叶的观念。1833年,丧失了中国茶叶贸易垄断权的东印度公司发现阿萨姆这片丘陵适合种茶,很快种植了80000颗中国茶种。阿萨姆地区生产的红茶浓稠,浓烈,清透鲜亮,耐冲泡,很受英国人的欢迎,一跃成为东印度公司发展茶叶贸易的掌上明珠。

19世纪的茶叶革命:英、俄联手破除中国茶叶垄断

印度阿萨姆的茶园

其次,英国人拥有先进的技术,将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到茶叶种植、管理、制作、贩运等领域。当中国的制茶还停留在手揉、锅炒等传统手工工艺的时候,英国人在印度制茶时已经开始使用机器来完成揉捻、解块、烘焙、拣选、筛分等步骤,大大提高了制茶的效率,迈向了机械化制茶的现代道路。当中国茶叶还借助不同层级的区域市场,将小农户的茶叶人挑肩抗,送到贸易中心城市时,印度茶叶已经完全由英国设立的现代化公司管理,根据英国市场的需求与仓储情况,直接调节茶叶运送的时间及运量。

再次,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中国茶叶价格高昂,主要是中间层级多,茶农采摘下来的茶叶到英国商人手中,至少需要经过茶贩、茶庄、茶栈、洋商四级中间商,每级中间商都要抽取一部分利润,最终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价格高昂多半是由这些中间商逐级抬价造成的。英国人深知其中道理。在印度种植的茶叶,主要就是为了出口英国本土市场,茶叶种植园直接将茶叶用来出口,少了中间商的投机盘剥,因而能够大幅降低卖到英国的茶叶价格,这是渠道扁平化的好处,英国人也懂。

这些因素汇聚起来很快就在价格端得到了反应。19世纪80年代,印度茶在英国市场上大为流行开来。1876年的时候,印度茶每磅价值1先令5便士,到了1886年就降低到9.5便士,下降了一半。不仅价格便宜,从质量上来看印度茶也不输于中国茶,有人称用印度茶一分,就可以抵中国茶三分。

这事还没完,英国茶商通过“自生产”尝到的甜头还远不止本土市场的茶叶价格下降,他们还渐渐改变了中英茶叶市场的均衡态势,掌握了主动权。英国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需求大幅下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茶叶要降价了,市场已经从中国茶商的卖方市场转移到了英国茶商买方市场,英国开始有底气,耍起手腕来压低中国市场的茶叶价格了。

英国人耍的手腕也很好理解,汉口是中国茶叶交易的中心,当茶叶交易季节,大量的茶叶运输到汉口准备卖给西方人时,洋商就以茶叶质量不好为由,要低价收购中国的上等茶叶;再有,过磅称重时候,英国人会故意缺斤少两,偷吃掉一部分茶叶;给中国茶商交款也会严格限制支付手段,一拖再拖。中国市场的商人敢有抗议,洋商就联合起来拒绝收购茶叶,断了中国茶叶的出口销路。如此,中国茶叶商人日子很不好过,茶业收购价格基本被腰斩,以1897年为例,“宁州茶以前卖六十两,现在只能卖三十四五两;华阳茶实本三十二两,今只售十三四两;安化茶实本六十余两,今只售五十二三两。”

总之,到了19世纪80年代,英国茶叶市场已经成功摆脱对于中国市茶叶的依赖,英国人在印度、锡兰发展出自己的茶叶经济链,并进一步通过世界市场上的主导权,来推广印度茶、锡兰茶。有人将一变化称之为“茶叶革命”,而中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革命中,彻底丧失了茶叶垄断权。

俄国人深入汉口,直接控制上下游茶叶生产链

中国茶叶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已然丧失掉最大的国外市场英国,走上了下坡路。但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往往在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会让历史的进程变得捉摸不定。英国茶叶市场的转向,并没有立即给中国茶叶致命一击,中国茶叶出口在19世纪80年代一度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直到1886年才迎来了拐点。

那么,在中国茶叶在迅速失去英国市场的同时,哪里来的需求增长维持了中国茶叶的繁荣表象呢?这个至关重要的需求源是俄国。

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中国的茶叶已经成为俄国一个重要消费品。中国商人通过边境口岸恰克图将茶叶大规模转卖到俄罗斯。公元1764年,俄国人米勒在他所写的关于赴华使团的意见中说:“茶在对华贸易中是必不可少的商品,因为我们已习惯了喝中国茶,很难戒掉。” 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主要被山西商人掌控,山西山人深入到华中地区的茶叶主产区,将茶叶集中到汉口一地,通过汉口-樊城-太原-恰克图的贸易路线,将中国茶运送到圣彼得堡,这条商路一走就是200多年,中国的茶商赚取了巨额的中间差价。

19世纪的茶叶革命:英、俄联手破除中国茶叶垄断

18世纪的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

俄罗斯商人当然也不傻,他们知道这买卖中国茶商赚得盆满钵满,但苦于大清国的闭关政策,这些商人只能在恰克图做买卖,没法绕过中国的茶商,深入到茶叶主产区内获得成本价。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商人的红利。俄国受制于自然地理的限制,要在本土大规模种植茶叶也不太现实,他们没法像英国人一样,培育自己的茶叶品种、自己开设茶叶庄园。俄国人一方面对茶叶有着强烈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又没有英国殖民地般的优越种植条件,那么,俄国人会如何破除中国茶商的垄断呢?

据《茶叶全书》记载,大约在1850年左右,俄国商人开始在汉口购买茶叶,打破了只能在恰克图进行互市贸易的管理。第二次鸦片战争,汉口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开放口岸,俄国商人可以由此直接深入到中国的腹地进行大规模商贸活动。汉口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我国生产茶叶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江苏等省,均有水路与汉口直接相通,俄国人的商船可以沿长江水路将茶叶贩运出海,运往俄罗斯的敖德萨、巴统等地,运输成本较之于陆路大为降低。

俄国人对于中国茶叶的兴趣不止在运输方面,俄国的商人们来到赤壁、崇阳等地向茶农购茶;再者,俄国商人嫌中国茶商生产的茶砖质量不好,就大举出资直接把制茶工厂开在了汉口,生产更加符合俄国市场喜好的茶砖。著名的顺风、新泰、阜昌等砖茶厂,都是俄国人出资建设的,雇工均在千人左右,甚至2000多人。单单是俄国砖茶厂雇佣的工人,在19世纪末就占到汉口工人总数的40%,俄国人对于汉口这个茶叶枢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如此一来,俄国商人从原来的下游购买者,一跃而参与到茶叶收购、茶砖生产的中间环节,掌握了华中地区茶叶生产的控制权。

俄国茶商的利润有多丰厚呢?1877年,在圣彼得堡每担砖茶的成本平均是4.8两,售价则为10.7两,每担利润为5.9两,利润率为137%。当年,俄国砖茶一项就帮助俄国人获利87万两白银。

1886年对于中国的茶叶市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中国的茶叶对外贸易由盛转衰,但俄国对于中国茶叶的进口需求却逆势高涨。1888年,俄国进口的中国茶叶只占中国茶叶总出口量的31.13%,但到了1898年,这个比重已经上升到了61.14%。1894年,俄国商人在汉口的茶叶采买量首次超越了英国。俄国人掌握了从茶叶收购、制造加工、外运销售的所有环节,牢牢控制了汉口的茶叶市场,汉口一地输出的茶叶占整个中国输出总量的50%以上,成为清末第一茶叶输出港。这些输出的茶叶又几乎全部被运到俄罗斯,汉口茶叶贸易进入到俄罗斯时代。

19世纪的茶叶革命:英、俄联手破除中国茶叶垄断

19世纪中国丝绸画中描绘的汉口港茶叶北上的最后阶段:称重、品味、装箱、搬运

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新生的政权将茶叶视为奢侈品,严格限制进口与消费,中国与俄罗斯延续几百年的茶叶贸易急转直下,汉口的茶叶市场也跟着受到牵连,陡然间一片萧条。

同样面对中国茶商的垄断,英国人选择的道路是培育“自主品牌”,破除中国茶商的垄断;而俄国商人选择的道路则是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茶产业中,形成对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与控制,自己充当“垄断者”,从而控制茶叶价格。19世纪后,当英国市场逐渐摆脱对于中国茶叶的依赖时,俄国茶叶市场却与中国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与英国完全不同的道路。英国选择了抛弃中国,俄罗斯选择了拥抱中国。这是消费者对口味的选择,也是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19世纪末的这场“茶叶革命”中,后知后觉的中国人输掉了世界茶叶市场的主导权,一场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世界茶叶市场大洗牌大幕拉开。

【责任编辑:张慈】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