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利国惠民”。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和1/6以上,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依然严重,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
面对艰巨的保护与治理任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治理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2014年的5年间,我国沙化土地年均净减少198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沙化程度减轻,植物多样性增加。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我国是如何防治荒漠化的?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未来还会采取什么措施?本期刊发的文章,将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些问题。
◆新华社记者刘羊旸 勿日汗
李云平 连振祥
荒漠化是地球的硬伤,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6月17日,国家林业局发布消息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取得了切实成效,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趋势得到了扭转,实现了连续10余年保持“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效果如何?各地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日前,记者深入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荒漠化严重省份,一探究竟。
荒漠化治理成效几何?
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相当于减出3个多上海的土地面积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北沙窝,曾经是一处荒漠化严重的坡地,是当地“沙疤”里最难看的一处。
这处曾经一年四季黄沙飞扬的沙窝子,如今道路两侧是连绵的农田,青稞、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生机勃勃。远处的黄色沙山,与近处蔚然成林的绿色防沙带,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监测数据,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相当于10年减出了3个多上海的土地面积。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区和路径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处的10个重点沙区省,形成了145.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带。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几十年的防沙治沙工作,根据最新的监测结果,截至2014年底,10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相比2009年缩减了1022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缩减了6337平方公里。
从2015年起,我国将用6年时间投资19.3亿元,完成造林160.6万亩:正在建设的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将成为河西走廊新的生态屏障。
据武威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到2015年底,“千里沙漠大林带”已修建压沙道路500余公里,完成压沙面积10.01万亩,造林6.19万亩。
据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已建立六位一体的综合防治机制,实现了政府主导、法律约束、政策动员、科技支撑、工程带动、榜样激励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规模治理。
“荒漠化治理的三大法宝就是优先封禁保护、积极治理利用、适度优化开发。”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卢琦说。
怎样治理荒漠化?
给荒漠化治理注入产业动力,让荒漠化治理变得可持续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这是老一辈盐池人对自己家园的描述。上世纪8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有3∕4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被沙丘包围着的农民无法耕作、生存。
这一切现在已经有了显著改变。记者在盐池县黄记场治沙示范区看到,这里10万亩的草场犹如一片绿海望不到边,沙柳、花棒、杨柴、柠条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摆。而在6年前,这里还是一幅风吹沙丘满地跑的景象。
沙地如何变成了草场?当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草方格固沙种树种草治沙技术”,并根据点播成活状况适地选栽柠条、沙柳等苗木,恢复和修复植被效果显著。目前,盐池县林地面积已达425万亩,生态环境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而在曾经风沙肆虐的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记者看到建设中的万亩生态光伏基地,正徐徐展开实现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的美丽图景。
成片的光伏板犹如黑色的波浪在沙漠里蔓延舒展,下面形成以滴灌为主的紫花苜蓿和中草药材连片种植带,道路两侧形成防风固沙的连网绿化带……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袁海文说,在促进防沙治沙和保护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当地利用沙漠资源建设万亩生态光伏基地,先后引进多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将现代农牧业和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种植等技术相结合,达到了“借光治沙”、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多重效益。
就像这些乌兰布和沙漠里的治沙人一样,我国各地正在探索多种渠道,给荒漠化治理注入产业动力,让荒漠化治理变得可持续。
“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土地荒漠化加剧了贫困。”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努力实现沙区生态改善与农民脱贫的双赢,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林业产业脱贫一批。
在有着中国“沙乡”之称的甘肃省民勤县,人工种植的沙生植物梭梭在沙漠边缘翠绿连片,长势旺盛。当地农民白会本说,过去一刮风沙,不但没法种庄稼,风沙还会淹没农田,甚至淹没了房子。而现在,种植梭梭不仅可以有效固沙,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种植10亩梭梭苗,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多元。
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林沙产业,沙区经济林果面积达540万公顷。林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种植、加工和贮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
未来治理形势如何?
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
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连续3个监测期的持续净减少,但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国局部地区沙化土地目前仍在扩展。
据介绍,目前,全国仍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面积有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
记者了解到,在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3.3%的内蒙古自治区,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尽管开展了积极的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难度依然很大。”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总工程师车淑华说,在内蒙古自治区,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多已基本治理,目前剩余的多为远山大沙,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大。此外,近年治理地区的植被刚开始恢复,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
此外,在我国林沙草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规模相对小,组织化程度较低,生态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和农民增收能力还有待提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年~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将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将使占全国5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一任务十分艰巨。
对此,有不少专家建议,我国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应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技术攻关,并加快生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防沙治沙与生态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协调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