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颁布实施8周年,“青春无毒,健康生活”被国家禁毒委员会确立为今年“6·26”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根据公开报道显示,我国登记的吸毒人员有295.5万名,估计实际吸毒人员则更多。戒毒工作任重道远,在不少地区复吸率高达90%。2016年的春节,南方周末摄影记者在昆明走访了一家与众不同的戒毒所,多学科结合的角度让戒毒卓有成效,而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戒断人员重返社会以及之后生活的支持。
“一年好景随春到,四季财源顺意来。”三名“家庭成员”合力将一副对联贴在了活动室的大门上,为2016年的春节做准备。
这家1998年成立的戒毒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全名叫云南中美戴托普药物依赖治疗康复中心,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家以治疗集体(Therapeutic Community,TC)模式,从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结合的角度对药物滥用者进行治疗及善后服务的机构。
不同于其它强制戒毒所和自愿戒毒机构,在这个治疗社区中,他们被称为“居住者”,如家庭成员般彼此以兄弟姐妹相称。居住者入住后,必须按照治疗集体的等级结构,从低级居住者起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升迁,成为高级居住者、领班、副组长、组长、协调员,直至从治疗集体中毕业成为社区的工作人员。波明(化名)就是其中一位有着这样经历的年轻人。

春节临近,几位“家庭成员”将对联贴在活动室的大门上

一名治疗集体的“家庭成员”在毒瘾发作的时候,会主动来到医务室寻求替代治疗。一般的“家庭成员”需要经过咨询、接诊、脱毒治疗、康复治疗、重返社会和善后照顾这几个阶段

“家庭成员”在参加“ 对质会”。对质会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治疗方法, “家庭成员”必须要写好纸条,放到碰撞箱中,等到每周一晚上,统一打开碰撞箱,由对质的两个当事人当面对质,可以大声严厉说话,将当时发生的事情争论清楚。
波明的故事开始于交友不慎。他在高二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于好奇,开始尝试毒品,后来被学校开除并且送进了强制戒毒所。然而,3个月的强制戒毒时间里,他反而认识了更多的“毒友”。
后来他做过两年司机,因为毒瘾发作,又被送到了劳教所戒毒,这一次他“操守”了三年。在家人的积极帮助下,他又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单位做市场营销,工作压力不大,也结了婚。然而好景不长,轻松惬意的生活让他觉得无聊,不知不觉又开始尝试毒品,这让他的家人彻底失望,妻子也离开了他。
2004年11月,经人介绍,他来到了戴托普康复中心,这里的戒毒生活重新给了他一丝生活的勇气。每天安排满满的各种任务充实了他的生活,从咨询、接诊、脱毒治疗、康复治疗、重返社会和善后照顾,他也被大家和管理人员认可,最终留在了这里,当上了工作人员,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通过社区的集体生活,传递给其他正处于不同戒毒阶段的“家庭成员”。
社区里奖罚制度分明,如果做得不好、违反了规则,就必须接受惩罚和降级等各种处分。马可(化名)已经是这里的一名咨询员,负责接待每天前来拜访的人员,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她进入戴托普康复中心的时候是一名长期吸毒者,从初级居住者到毕业成为社区的工作人员,她对于违反规则的处罚,印象最为深刻。
马可年纪虽然不大,但是有18年的吸毒历史。在强制和自愿戒毒机构里两次戒毒失败后,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这里,经过生理戒断和社区努力后,获得了一次“特权”,可以请假外出一次。然而,因为外出和几个老朋友喝了白酒,违反了社区的规定,回来后老组员对她进行了严厉警告,并且作出降级处理,很长时间里得不到任何“特权”外出。她当时很不理解,后来才逐渐明白,很多戒断人员在“操守”多年以后复吸,就是饮酒导致自控能力下降后发生的。

一名“家庭成员”把手放在电暖气上取暖。临近过节,治疗社区里剩下不多的几位“ 家庭成员”,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要在这里度过春节

一位组长正在把一天的工作内容登记在表格内。居住者入住这个治疗集体后,必须按照治疗集体的等级结构,从低级居住者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逐渐升迁,成为高级居住者、领班、副组长、组长、协调员直至从治疗集体中毕业成为社区的工作人员

治疗社区的定期外出活动照片,被装裱挂在活动室内
社区康复中心会针对不同人群存在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治疗工具,如对质会就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治疗方法。社区有很多职能工作,每周工作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家庭成员”当面不能随意爆发,必须要写好纸条,放到碰撞箱中,等到每周一晚上,统一打开碰撞箱,由对质的两位当事人当面对质,允许大声严厉地说话,将当时发生的事情争论清楚。押后对质可以提高居住者延迟满足能力,以及克服即刻满足心理的能力,对戒断毒品有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社区还有早会、发泄会、男女性小组、艺术情感、职能工作、个案辅导等行为学及心理学的方法。在这一系列的治疗活动中,充分利用集体和小组的力量帮助居住者改变和完善自己,使居住者的人格成熟起来,完成心理上的康复。
社区治疗模式最大的突破是对于戒断人员重返社会以及之后生活的支持,这正是传统戒毒模式难以完成好的。帮助“居住者”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社会,把重返社区整合到康复治疗中,毕业的“居住者”白天可在外工作,夜里返回社区。这种方式可以使居住者在回归前有一个良好过渡,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到最后完全离开这里。离开后,社区也提供诸如中途宿舍和戒毒者互助小组(NA小组)等方式对那些毕业人员和需要帮助的药物滥用者提供心理、技术等的支持和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