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台文学博士:一毕业就失业,只求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一毕业就失业,只求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台媒今天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一位文学博士在台就业的窘境。

据台湾东森新闻7月2日报道,苦熬7年读完博士,却换来失业的惶恐。80后、刚拿到文学博士的珮君(化名),脸上完全看不到取得学位的喜悦,1年前就开始投履历的她,至今仍未获得全职工作,“只是想找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希望薪水能有3万5(新台币,相当于人民币7200元左右)。”

3.5万元新台币在台湾什么水平?

据台湾媒体报道,2014年,台湾41%的从业人员月薪不到3万元新台币,也就是不到人民币6200元。2015年,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出公布资料,说2014年平均薪资达到47300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9770元),创立年新高。这个“好消息”却惹毛了感觉不到“改善”的网友,称“政府统计都把人民当白痴,平均数据没意义”。

即使是这样,这一数据仍不如1999年46040元新台币的水平,媒体称实质倒退16年。

在台湾,学历高,不代表就业机会多。据台湾主计总处资料,2016年5月,岛内硕、博士学历者,失业率为2.92%,失业人数约2万6,000人,较2015年同期增加2,000人左右,显示高学历失业的情况,仍持续恶化。

“读大学时,很崇拜教授,觉得他们社会地位高、薪水高,又有寒暑假,根本是人生胜利组。”向往教授工作的珮君,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台进入某国立大学,担任行政职员,之后顺利考上私校博士班,成为在职博士三年,后辞去工作,成为全职学生。

当时,她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因失业而烦恼、害怕。

攻读博士期间,珮君就隐约觉得,高学历不利求职,毕业前1年,她积极投履历,从台湾一路投到外国,争取在大学任教或担任研究员的机会,却始终无法如愿,只好先当英文家教,靠微薄薪资度日。

花7年时间读完博士,珮君背负超过新台币40万元(约人民币83000元)的学贷,说到这里,她语气难掩焦虑,“万一找不到工作就完了!”

台湾没机会,就去对岸发展。77年生、已取得台湾国立大学博士候选人资格的成滨(化名)说:“我有3、4个学长学姐去大陆”,“台湾博士就业情况很糟,多半只能当1年1聘的专案教师,”“那很煎熬,要熬很久,才有机会等到全职的缺。”

台湾大学面临经营危机:要么去大陆,要么被裁员

在少子化趋势下,台湾许多大学已面临经营危机。成滨表示,自己有个亲戚在南部的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但8月就要赴中国大陆发展,“招不到学生,系被裁了,要嘛去对岸的学校,要嘛就被裁员。”

尚未找到工作的成滨,目前在家当“全职奶爸”带小孩,偶尔兼差,对于求职不易的窘境,他仅说,“不能全怪学校,大学本来就有做学问的目标,如果要走实务,就不要读博士班。”

台湾“国发会”“主委”陈添枝

博士失业的情形,台湾政府注意到了么?时间回到2016年6月13日,场景是“立法院”经济委员会,民进党“立委”苏治芬在质询“国发会”“主委”陈添枝时问,台湾每年产出约4000名博士,其中能进入学术界工作的,仅1成左右,其余只好去对岸找教职,领低于新台币3万元的月薪,有这回事?

对此,陈添枝回答,“没听说有这麽低的薪水,但博士就业困难是事实。”

台湾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邱俊荣认为,产业结构没改变,是关键因素。

採访当天,邱俊荣刚结束1场博士论文口试,当记者问到台湾博士“西进”大陆的情形时,邱俊荣立刻说,“刚刚那位(通过口试的博士生)也要去。”

邱俊荣分析,当初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各大学广设硕士班、博士班,但台湾企业强调低成本生产,产业没升级,就不会有高阶人才需求,薪资不可能成长,仅够温饱,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素质便无法提升,“饭都吃不饱,你会去看文学、艺术?”

邱俊荣批评,“教育部”的官员,总是关在冷气房里做决策,只要学校条件符合,就可办博士班,很少考虑市场供需,结果制造太多博士,业界需求也没跟上,导致博士失业、人才外流。

邱俊荣举例,欧洲许多博物馆,很需要文史哲方面的博士人才,反观台湾,只有理工系所毕业生,相对容易找工作,文史哲人才却失业,“一个国家不该没有人读文学、哲学博士,这不改变,台湾会变成又穷又没气质的‘国家’!”


【责任编辑:张慈】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