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就失业,只求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台媒今天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一位文学博士在台就业的窘境。

据台湾东森新闻7月2日报道,苦熬7年读完博士,却换来失业的惶恐。80后、刚拿到文学博士的珮君(化名),脸上完全看不到取得学位的喜悦,1年前就开始投履历的她,至今仍未获得全职工作,“只是想找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希望薪水能有3万5(新台币,相当于人民币7200元左右)。”
3.5万元新台币在台湾什么水平?
据台湾媒体报道,2014年,台湾41%的从业人员月薪不到3万元新台币,也就是不到人民币6200元。2015年,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出公布资料,说2014年平均薪资达到47300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9770元),创立年新高。这个“好消息”却惹毛了感觉不到“改善”的网友,称“政府统计都把人民当白痴,平均数据没意义”。
即使是这样,这一数据仍不如1999年46040元新台币的水平,媒体称实质倒退16年。

在台湾,学历高,不代表就业机会多。据台湾主计总处资料,2016年5月,岛内硕、博士学历者,失业率为2.92%,失业人数约2万6,000人,较2015年同期增加2,000人左右,显示高学历失业的情况,仍持续恶化。
“读大学时,很崇拜教授,觉得他们社会地位高、薪水高,又有寒暑假,根本是人生胜利组。”向往教授工作的珮君,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台进入某国立大学,担任行政职员,之后顺利考上私校博士班,成为在职博士三年,后辞去工作,成为全职学生。
当时,她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因失业而烦恼、害怕。
攻读博士期间,珮君就隐约觉得,高学历不利求职,毕业前1年,她积极投履历,从台湾一路投到外国,争取在大学任教或担任研究员的机会,却始终无法如愿,只好先当英文家教,靠微薄薪资度日。
花7年时间读完博士,珮君背负超过新台币40万元(约人民币83000元)的学贷,说到这里,她语气难掩焦虑,“万一找不到工作就完了!”
台湾没机会,就去对岸发展。77年生、已取得台湾国立大学博士候选人资格的成滨(化名)说:“我有3、4个学长学姐去大陆”,“台湾博士就业情况很糟,多半只能当1年1聘的专案教师,”“那很煎熬,要熬很久,才有机会等到全职的缺。”
台湾大学面临经营危机:要么去大陆,要么被裁员
在少子化趋势下,台湾许多大学已面临经营危机。成滨表示,自己有个亲戚在南部的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但8月就要赴中国大陆发展,“招不到学生,系被裁了,要嘛去对岸的学校,要嘛就被裁员。”
尚未找到工作的成滨,目前在家当“全职奶爸”带小孩,偶尔兼差,对于求职不易的窘境,他仅说,“不能全怪学校,大学本来就有做学问的目标,如果要走实务,就不要读博士班。”

台湾“国发会”“主委”陈添枝
博士失业的情形,台湾政府注意到了么?时间回到2016年6月13日,场景是“立法院”经济委员会,民进党“立委”苏治芬在质询“国发会”“主委”陈添枝时问,台湾每年产出约4000名博士,其中能进入学术界工作的,仅1成左右,其余只好去对岸找教职,领低于新台币3万元的月薪,有这回事?
对此,陈添枝回答,“没听说有这麽低的薪水,但博士就业困难是事实。”
台湾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邱俊荣认为,产业结构没改变,是关键因素。

採访当天,邱俊荣刚结束1场博士论文口试,当记者问到台湾博士“西进”大陆的情形时,邱俊荣立刻说,“刚刚那位(通过口试的博士生)也要去。”
邱俊荣分析,当初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各大学广设硕士班、博士班,但台湾企业强调低成本生产,产业没升级,就不会有高阶人才需求,薪资不可能成长,仅够温饱,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素质便无法提升,“饭都吃不饱,你会去看文学、艺术?”
邱俊荣批评,“教育部”的官员,总是关在冷气房里做决策,只要学校条件符合,就可办博士班,很少考虑市场供需,结果制造太多博士,业界需求也没跟上,导致博士失业、人才外流。
邱俊荣举例,欧洲许多博物馆,很需要文史哲方面的博士人才,反观台湾,只有理工系所毕业生,相对容易找工作,文史哲人才却失业,“一个国家不该没有人读文学、哲学博士,这不改变,台湾会变成又穷又没气质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