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迅 通讯员 王金保 李敏谦】“真是太感谢财政部门帮我们想得周到,扶持我村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活动室。如今晚饭过后,乡亲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跳广场舞,健身休闲。这不,前些天我们正在排练节目,村里打算办春晚呢,现在这日子别提有多舒心了!”提起江西省乐平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名口镇朱坞村建起文化广场和活动室时,群众学用科技有了好去处,名口镇食用菌种植大户许冬生脸上洋溢着喜悦。
今年以来,名口镇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精心筛选施工项目,在该村投资12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新建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不断地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名口财政所紧紧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引导规划项目建设,注重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宣传,真正把“一事一议”办成了大实事、大好事,赢得了群众点赞。
2016年,名口财政所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时注重高位嫁接,统一规划,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协调市财政局专项资金,今年争取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7个,财政投资总量突破50万元,涉及环村道硬化、排污水渠改造、饮水工程改造、孤岛桥梁重建、村民文化广场建设等民生工程,切实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让全镇2万余名农民从中受益。

名口镇戴村风景
科学规划项目建设。抓好项目申报,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建议,优先支持农民热情高、诉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制定项目建设规划,分年度逐步实施。注重相关项目的整合,服务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助推精准扶贫。该所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绩效评价办法,注重评价结果的充分运用,推进此项工作深入开展。规范奖补资金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提高项目监管规范化水平。名口财政所所长刘小龙说,名口镇是远近闻名的水运码头古镇,戴村就有400年的县治历史,刘芳素有“江南第一村”美誉,大村大姓、人口密集是名口农村特色,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剥茧抽丝,持续发力,才能见成效。
强化奖补政策宣传。该所把政策讲解作为先导工程来抓,通过座谈调研、现场咨询、财经微信群等多种路径进行宣传。建立财政干部联系点制度,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惠民政策,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基层骨干培训,通过吃透“两头”,精准施策,让奖补资金滋润“文化古村”。一件件惠民实事成打造出古镇“金字招牌”,百姓亲眼看到家门口的路平坦了,村民文化室建起来了,急公好义的热情得以释放,在民主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改善着生产生活条件。

梦里水乡戴村
严格控制资金管理。为加快各项目进展,该旗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并开展评审工作,所有项目在经过评审验收后才能支付奖补资金。同时,严把农民负担、债务控制、资金兑付三个关口,规范操作、透明管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激活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调动起广大干群的积极性。“梦里水乡”戴村四面环水,七星塘小桥是该村走出孤岛的唯一通道,因多年风雨剥蚀,洪水冲击,今年在财政所引导下通过项目申报争取到12.5万元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村民自主筹措资金16万元,对古桥进行拓宽加高改造,改写了村民“汛期出村靠摆渡”的历史。
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利用50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撬动320万元社会资金,建设村组道路,改造民居风貌,美化生态环境,把散落的一座座古村串点成线,打造连接五镇百村的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带,让村庄山常青、水长流、人流连,极大地改善了古镇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古镇经济发展步伐,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真正起了“小奖补”托起“大民生”、惠民实举托起百姓致富梦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