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竖一
由于“你懂的”,或者“我反正信了”之类的原因,在庙堂之上能呼风唤雨者,以及非同寻常的人物,一般都不会公开承认自己的不足、错误或问题之所在。
不过,据媒体报道,2018年5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却通过北大未名湖bbs就舆论普遍关注的“鸿鹄门”事件,发出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题为《致同学们》的道歉信。
此信犹如长了翅膀似的,转眼间又引爆了因特网。舆论场上几乎又是一边倒的口诛笔伐。然而,从林建华能公开道歉这一行为本身来讲,实际上是可圈可点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在职副部级的完全可以让某些公权力为其看家护航,甚至在分分秒秒之中就可以做到让口诛笔伐者“被跨省”的非同寻常人物,却“直面问题,勇担责任”(林建华所著《校长观点:大学的改革与未来》一书),而没有像其他很多“大人物”一样地把“鸿鹄门”事件的责任推给“临时工”,更没有让口诛笔伐者失去“人身自由”。
不否认,多年来林建华是一位很有争议的“大人物”。譬如,面对林建华仕途的变迁、职位的转换,网络上就曾经热传过一个段子:某学生本科读的是重庆大学,硕士读的是浙江大学,博士读的是北京大学,结果毕业证上统统盖的是校长林建华的章。找工作的时候,面试官调侃说:“造假也要专业一点嘛,你就不能多刻几个章?”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少人对此作过解读。其实,林建华作为体制内人士,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而通常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除非他能离开体制内。
而且,据2018年5月6日中国经济网发表的一篇题为《我所认识的林建华老师》(笔者注:是否为 “洗地”,暂时不得而已)所讲,林建华堪称为人师之楷模,为校长之标杆儿,为教育改革之先锋。
譬如,1998年中国开始评选长江学者,以当时林建华的资历水平当选完全没有悬念。林建华当时是(笔者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他觉得凭借这样的身份和其他人竞争是不公平的,于是主动放弃了参加长江学者的评选。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我几乎没有听到过有其他人这样做。
2001年林建华当选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2年升任副校长,2004年任常务副校长,分管多项重要工作。这期间,他完全有机会参选院士,但他考虑到因为担任行政职务分散了很多精力,不能把全部精力用于科研,于是放弃了参评院士的机会。
2015年林建华回北大接任校长。在北大当校长期间,他在去行政化、简政放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何况,假如林建华因为“鸿鹄门”事件主动提出辞职,那么,有可能会导致全国范围内的蝴蝶效应。对此,某些层面可能不得不去权衡利弊,而导致一时半会儿不能“决断”。
仅就上述来讲,北大林建华校长有不辞职的理由。
但是,在全球无数华人的心目中,北京大学是中国文科的最高学府。如果其掌门人的中文水平不怎么样,甚至犹如小学生或初中生似的,那么,必然严重地损害北京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信力。换言之,无论是对北大精神、北大形象,还是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国民教育等,都是具有不可小觑的杀伤力的。
这个,也正是舆论场上“死死咬住”林建华不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要想让林建华在短期内提高其中文水平,几乎没有多大的可能性。
譬如,在道歉信中,林建华仅仅触及到了“鸿鹄”门事件。然而,5月4日的致辞,实际上起码还有将“莘莘学子”念成“菁菁学子”的问题。可谓之为“菁菁门”事件。
又如,在道歉信开头,林建华写道:“亲爱的同学们,”,而落款是“热爱你们的校长,林建华”实际上,这两个地方都不应该用逗号。一般前者用冒号,后者通常不用标点符号,而只是有点间隔即可,或者使用冒号。
还有,林建华在道歉信中指出:“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
从现有公开信息来看,林建华的中文水平确实太菜鸟了。试想:如果继续留存更多的有明显错误的“重要讲话”稿于中国文科最高学府之北京大学,那么,全球华人如何看待?我们如何面对后来人呢?
诚然,未来林建华可以让秘书或办公室代笔,但是,万一到时候又念错了怎么办?岂不是再一次让中国社会呈现更大的撕裂状态?
其实,在有关问题上,林建华倒是有自知之明的。例如他自己承认:“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就一般逻辑来讲,林建华目前可能备受煎熬,甚至会有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或者还会出现意欲钻进地缝的冲动。
特别是,林建华在所著的《校长观点:大学的改革与未来》一书中亦指出:“学校出现问题甚至危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以什么态度应对,就是学校价值导向的问题了。当我们的工作出现失误时,坚持价值底线,以坦诚的心态直面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困难越大,越艰难,越要勇敢地坦诚面对。遮遮掩掩、文过饰非,或想以某种方式拖延掩盖是行不通的,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把事情越搞越大。”
另外,林建华还认为,“重塑大学的社会公信力是一个艰苦和长期的过程。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难免在工作中犯错,以坦诚的心态,勇敢地面对问题,是解决问题最简单、也是唯一正确的办法。”也就是说,如果让林建华挪动一下位置,也是符合其本人的价值取向的。
何况,林建华的道歉信仅仅是针对北大学生的,而没有向北大的教职员工、社会和组织等方面道歉,且林建华所讲的“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都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其对“鸿鹄门”等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存在认知不到位的问题,或在制造新的,甚至是更为严重的问题。这些,恰恰是相当致命的。
总而言之,笔者罗竖一认为,尽管北大林建华校长有不辞职的理由,但是,依照“两害相较,则取其轻”的处事之道,组织可以通过正常的程序,将林建华调到诸如清华大学之类的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去任职,或者在充分尊重林建华本人意愿的前提下,索性不妨让其专心地从事更为擅长而酷爱的科研去。当然,如果林建华在取得组织同意的前提下,主动辞去北大校长一职,也是善莫大焉。(文/罗竖一)
作者罗竖一简介: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特约评论员、70后生人,诞生于甘肃天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故里), 毕业于兰州财经大学,系中国著名评论家、独立学者、资深媒体人、调查记者、专栏作家,中国网最具影响力十大写手(即中国十大媒体评论员) ,“中国好写手”十强(中国网联合新华网、环球网、中工网和千龙网等重点新闻网站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