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熊孩子犯错 88.5%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

教育“熊孩子” 88.5%受访者反对家长辩解“他还是个孩子”

83.3%受访者强调要第一时间纠正孩子不当言行

在餐厅大吵大闹、在墙面上胡乱涂鸦、待人刁钻没礼貌……“熊孩子”不光把家里搅得翻天覆地,还往往在公共场合影响他人。为什么会出现“熊孩子”?面对“熊孩子”该怎么办?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访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现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69.5%的受访者归因于父母没原则的宽纵和溺爱。当“熊孩子”犯错时,88.5%的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83.3%的受访者强调对孩子的不当言行要在第一时间给予纠正。

受访者中,已婚有孩子的占71.9%,已婚没孩子的占16.9%,未婚的占11.3%。年龄上,00后占1.4%,90后占26.7%,80后占53.0%,70后占13.84%,60后占4.6%。

82.4%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

蓝巧巧(化名)是浙江省某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培训对象主要是七八岁的学生。她坦言,班上的“熊孩子”挺多,“平时上课冷不丁打断老师讲话,举手发言总说一些无厘头的东西,在教室里乱跑,完全无视课堂纪律,任何奖惩办法对他们都没用”。

“孩子适当淘气一下是可爱的,但过于任性就会损害他人利益,给他人造成困扰。”北京某高校大学生迟浩然(化名)对记者说,有一次一个亲戚带五六岁的小孩到他家做客,小孩硬要拿他的手机玩,结果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把屏幕摔得粉碎,还拒不道歉。“当时我气得牙痒痒,但考虑对方是亲戚,孩子又很小,没法跟他计较”。

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其中25.4%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多。据受访者观察,“熊孩子”中,小学低年级的最多(45.6%),其次是幼儿时期(28.5%),然后是小学高年级(12.4%)。

张玲(化名)是杭州第十四中学的教师,有一个8岁的儿子。张玲回忆说,她的儿子一年级时,班上有个总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熊孩子”。“有一次我孩子和他起争执被打,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熊孩子’有一个不讲理的爸爸。”张玲说,那个爸爸第二天来学校接孩子时,见到她的儿子就想打,“旁边一个女老师跑过去护住了我儿子,对方错将老师当成我,想一块打。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后怕”。

在张玲看来,“熊孩子”大都集中在幼儿园阶段到小学三四年级。“我个人认为‘熊孩子’的数量现在可能处于一个高峰。80后、90后曾被认为是小公主、小少爷比较多的一代,现在他们开始为人父母,可能也会延续自己父母宠溺孩子的做法。”张玲直言,“熊孩子”后面通常都有“熊家长”,“爱孩子没错,但以孩子为中心,甚至强迫周围人也以自己孩子为中心,这一定是错误的”。

迟浩然对记者说,现在总强调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却忽略了这应该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

调查显示,出现“熊孩子”,89.4%的受访者认为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具体来说,69.5%的受访者归因于父母无原则的宽纵和溺爱,56.1%的受访者指出有的家长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错不当回事,55.3%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孩子的错误言行没得到及时纠正,54.8%的受访者指出老人溺爱孩子,时刻维护,26.6%的受访者认为大人的盲目表扬也是原因之一。10.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淘气是正常的现象。

来自河北唐山的张然向记者讲述,有一次她坐大巴车外出旅行,半夜1点钟,车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突然任性地大声哭闹,而他的家长只是柔声地对孩子说“别哭了”,而不告诉孩子他影响了其他人休息,没有一点威严。“被吵醒的乘客向家长提意见,家长还理直气壮地回应‘他还是个孩子’,结果孩子越哭越凶”。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立国认为,“熊孩子”现象值得重视,这反映出一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教育孩子时缺乏原则与底线,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上讲究私德但不重视公德的现象。

60.9%受访者认为家长应随时随地指正孩子错误言行

当孩子犯错时,很多家长总是说“他(她)还是个孩子”,轻易给予原谅。调查中,88.5%的受访者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会存在隐患。83.3%的受访者赞同对孩子的不当言行在第一时间给予纠正。

张玲认为,孩子的坏行为如果没在第一次出现时就被制止,孩子就不会认为是不对的,下次必定还犯,坏习惯会越来越强化。她还指出,幼儿园到小学三四年级年龄段的孩子最喜欢模仿别人,可能会学身边“熊孩子”的做法,被带坏。

张玲认为,准父母应该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的考试和培训。“这样做不是为了让他们懂多少复杂的理论,而是要让他们懂得作为父母的基本准则。父母自己首先得有正确的三观,因为他们的心态和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

迟浩然认为,“熊孩子”越来越多,会影响社会对孩子的整体印象。“熊孩子”身边的乖孩子还可能对其产生畏惧心理。“熊孩子”长大了,很可能也不懂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很难有正确的是非观。为此,他建议家长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如果做错了事,应该有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看到事情的后果,向受到困扰的人道歉。“当然,教育过程中还是应该耐心一些,毕竟是孩子,操之过急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蓝巧巧说,她经常看到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比如当着很多人、包括同龄人的面批评孩子,这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家长应该多用鼓励式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且设立比较固定的奖惩机制来规范孩子行为”。在学校方面,蓝巧巧认为,校方应多关注和引导“熊孩子”,“每个人都有长处,‘熊孩子’的优点如果得到肯定,他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不是被讨厌的,逆反心理减轻,慢慢向好的方向改变”。

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调查显示,60.9%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随时随地指正孩子的错误言行,60.3%的受访者建议客观冷静地讲道理教导孩子,55.6%的受访者认为孩子犯错就要说,不能纵容,38.1%的受访者认为应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34.4%的受访者提醒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32.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出现严重错误时,该打就要打。

李立国指出,“熊孩子”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去规范孩子的行为。“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但解放天性的前提应该是不打扰他人。很多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犯罪的共通点都是,小时候没有人对其危害公德的行为进行制止,从而导致他们慢慢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李立国认为,孩子既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社会人,家长从小就需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给他们引导和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杜园春 实习生 陆安娜)


【责任编辑:雨蝶】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