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 深圳讯 记者易全报道】一场立意远、藏品丰、层次高的收藏文化月活动,即将在六、七两个月于深圳开展。
5月22日深圳市收藏协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审批通过,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文物局)、中共南山区委、南山区政府指导,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全国民办博物馆联合会、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中共南山区委宣传部(文体局)主办,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事业发展部、深圳市收藏协会、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承办的首届“中国(深圳)收藏文化月”(以下简称“收藏文化月”)活动,定于6月2日至7月29日在深圳市举办。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全国民办博物馆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深圳市收藏协会会长、深圳市国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昌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收藏文化月的情况。

(深圳市收藏协会韩昌晟会长接受记者采访)
本次文化月活动共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6月2日开幕式当天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
本论坛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与各地省级政府主办、省级协会承办,是全国最高规格的收藏文化优秀品牌权威盛会。本次第十七届论坛首开由非省级政府主办的先河。
在本次论坛中,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晋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全国民办博物馆联合会执行主席高兴华、中国国家博物馆鉴定中心主任岳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原秘书长刘东瑞,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收藏家协会会长、秘书长等收藏界知名人士将汇聚一堂,共同就“民间收藏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收藏如何与时俱进服务社会”等收藏文化课题发表意见,直接为深圳收藏文化与博物馆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二是同在6月2日举行的“‘一带一路’非国有博物馆国际合作论坛”。
本论坛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全国民办博物馆联合会组织。论坛旨在响应国家顶层战略,积极发挥民间收藏组织的力量,探求国际收藏文化间的交流。
本次论坛将有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名非国有博物馆负责人出席,将就国内外非国有博物馆之间的文化学术交流与课题合作、信息共享、藏品借展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该论坛目前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性、全民性收藏文化盛典,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党组书记、执行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全国民办博物馆联合会主席龙宇翔,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全国民办博物馆联合会执行主席高兴华等将出席论坛,论坛旨在打造集聚与融合“一带一路”优秀文化资源的的全球性平台。
三是6月2日至7月29日在深圳南山区博物馆举行的“深圳非国有博物馆及民间收藏家收藏珍品展”。
据介绍,本次展览总标题为《汲古铸今——收藏文化月系列展(2018)》。展览内容汇聚了深圳部分民营博物馆及实力藏家的展品450件/套,共分三个展览主题:①“瓷苑撷英——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展”、②“镜映诗情——百面铜镜百首诗”、③“佛像渊源·缘路——南亚佛教艺术造像展”。
“瓷苑撷英——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展”展出由深圳翰熙博物馆提供的古陶瓷精品158件/套,以及深圳收藏家庄惠雄、胡孟祥等人提供的战国青瓷云雷纹尊、清康熙青花釉里红瑞兽图胆瓶、明崇祯青花严臣杀马图莲子罐、明成化青花真武大帝塑像等中国古代陶瓷精品52件/套,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陶瓷独特优美的韵致,把握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感悟华夏文明的光辉璀璨。
“镜映诗情——百面铜镜百首诗”展出深圳藏家杨传耕收藏的战国三龙纹镜、西汉草叶纹镜、东汉东王母神人画像镜、两晋错金铁镜、唐海兽葡萄纹方镜、宋诗文镜等中国古代铜镜100件/套,其中部分展品曾于2012年在深圳博物馆展出,广受好评。为配合本次展览,由杨传耕本人为百面铜镜创作的配诗《百面铜镜百首诗》一书,亦将于展览开幕日首发。
“佛像渊源·缘路——南亚佛教艺术造像展”展出梵亚艺术博物馆藏的古印度、古柬埔寨两个古国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艺术品140件/套。该馆专门收藏古代印度(包括现巴基斯坦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东部一带及孟加拉等)和古柬埔寨的佛教艺术。历经十多年的持续收藏,现已有藏品500多件。其中属于古印度贵霜时期至笈多时期(公元1-6世纪)的260多件,帕拉时期(公元10-13世纪)的100多件;古柬埔寨吴哥时期(公元9-13世纪)的160多件。藏品包括有石刻、陶质、石膏和青铜等质地雕像,是目前国内集此三类佛教造像馆藏数量最多的民间博物馆。梵亚艺术博物馆为大众展出的馆藏古印度、古柬埔寨南亚佛教文化艺术品,将为国家构建“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发挥积极作用。本次参展特选了140件/套,体现出藏家具有的世界各国文化互通、文明互鉴、文明融环宇的新时代胸襟。
以上三个系列的藏品既有宫廷传世器,也有国外回流品;其工艺精湛的珍品佳作,成为了世界文明彼此交融的文化见证。
记者了解到,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按照《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圳已于2017年初步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城市文化菜单”。从客观环境来看,2017年深圳市实现生产总值2.15万亿元,超越了广州和香港,深圳的城市经济条件达到了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在初步满足了市民的经济需求后,已经进入了一个市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大爆发时期。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深圳虽缺乏原生的不可移动历史文物资源,但各省区的可移动文物却一直在大量流入,其藏量之丰、品位之高,与深圳“一线城市”的地位毫不逊色。据统计。目前深圳的非国有博物馆已有30多家,仅“望野”一馆的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15件,三级文物61件;深圳惠风古陶博物馆一、二级文物达53件;翰熙博物馆收藏的古陶瓷精品上万件;梵亚艺术博物馆馆藏的500多件古印度和古柬埔寨佛教艺术珍品,畅园博物馆收藏的书画,金石博物馆的石雕等,在国际国内都堪称首屈一指。此外,深圳还有更多散落于民间私家手中的珍贵文物,如邓雪松收藏的黄花梨、紫檀古典家具,杨传耕、刘东收藏的青铜镜、庄惠雄、李杰、胡孟祥等人的古陶瓷等皆为上品。
主办单位充满信心地认为,“中国(深圳)收藏文化月”活动不是一般的民间收藏活动,而是官方和民间合作,集政府、社会、民间之合力,对收藏文化活动的一种共同推动。活动“一定会被打造成为全国独树一帜、最高水平的收藏文化盛事”,韩昌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深圳市收藏协会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新闻发布会现场合影)
原深圳市政府办公厅主任、深圳市收藏协会荣誉会长杨传耕,深圳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陶瓷专委会主任庄惠雄,深圳市收藏协会理事、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筹)馆长游卓凡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接受记者提问。深圳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钟主持了新闻发布会。

(深圳市收藏协会杨传耕荣誉会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深圳市收藏协会庄惠雄副会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深圳市收藏协会理事游卓凡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