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大同讯 记者王平 通讯员杨生贵】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聚乐中心校庆“六一”活动现场,高海琴和她的爱心公益团队现场为该校单亲孩子、留守儿童及住校生捐助8000多元。现场情景深深地打动了捐助者和孩子们。在捐助现场记者注意到有一位母亲激动地泪流满面。问其原因她说:每看到这些孩子,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过早的失去父亲,想起那些年过的苦日子,泪水就怎么也控制不住。
她,高海琴,是云州区峰峪乡施家会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6岁,在她30岁时,丈夫因煤气中毒撇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开了人世。高海琴艰难地把年幼女儿和5岁的儿子拉扯成人。现在给女儿出嫁,儿子考进重庆的西南大学商贸学院计算机专业,并享受了贫困县单独划线招生政策(相当于降了30多分)。她机动地对记者说:“全家今年底就脱贫了,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作为曾经贫困户,深知贫困户生活上的艰辛。当年儿子上学时就受过爱心人士的资助,现在生活好点了,就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更困难的人,把爱心传递下去。
高海琴和她的爱心团队与其他的爱心团队不同,他们的爱心团队是本地的一个微信公益群,是由县电视台爱心人士赵树官在2016年初发起的,现在成员发展到600多人,成员主要有下岗职工、农民、农民工、卡车司机、家庭妇女组成。他们大多都是普通百姓,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每当群主吹响“集结号”,大家都会通过微信红包,你10元我20元地捐助。他们说,在公益的赛场上,人人不该缺席掉队。
高海琴抹着眼泪向记者进述了儿子门振琪在求学过程中屡屡遇到贵人相助。在小学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一个班的大学生凑钱资助他读完小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资助我儿子读完初中;高中时因出车祸在家养病,学校各科老师主动上门为孩子补课,并买来营养品为孩子补养身体,孩子考上大学后又享受了国家教育扶贫大学生资助金5000元和每年5000元的助学贷款,靠着国家的教育扶贫和爱心人士的接力帮助,才一路读到大学毕业。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解到,门振琪在爱的呵护中长大,童年失怙并未给他留下心理阴影;相反,他阳光向上并乐于助人为社会服务。 大学期间担任了系学生会学习部长并连获校科技立项和实践技能大赛的一等奖,现在他正在准备考研。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大一时曾向学校提交了贫困补贴申请,但考虑到班里还有更困难的同学,就主动放弃了申请。他说困境让他更向上、更加自律。在保持优异成绩的同时,他自愿做赛事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校图书馆当义务管理员,他表示:心怀感恩永远当一名奉献爱心的人。
三年来,云州区爱心公益团队对全区2所农村学校和32户贫困户、残疾人给予救助,捐款合计16多万元。
高海琴和她们的爱心团队带动下,云州区社会化扶贫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贫困之间守望相助共渡难关,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也加快了全区脱贫摘帽的步伐。当记者问群主为啥每次捐款都有零头时,赵群主说,有的人发红包是6.66或8.88,这样每次捐款都有个小数点,数百人捐款很难凑整。用群友们的话说,捐助不论多少,只愿爱心更多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