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魂魄与人体生命科学——论葛洪学术成就对当代的重要影响

摘要: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在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病人却越治越多,医者不自医的现象频频出现。回顾过去,人类从无史到有史,远古时代医者是如何治病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神医的传说流传至今?一部《大医精诚》道出了祖先“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智慧和德行,告诉我们真正的医者为“上医”,上医可医天、医人。我们要想解决当下人类健康危机,必须返璞归真、去寻求祖先的智慧,发掘出传统中医的断层部分,中医文化的传承断层在魂魄,断在“失魂落魄”,自古“万物有灵以为生”,失去了这些“灵”,又以何为生?没有魂魄的中医导致疾病无从医治,其治疗的方法犹如树之枯槁,只着力于树的枝叶,不能探究其根源。所以“魂魄与人体生命科学”是中医药领域必须深入发掘和探究的,科学认识魂魄对人体生命健康的作用、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是传承挖掘中医文化的迫切需要。

葛洪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是道教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他的思想体系里,亦道亦儒,提出“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儒道兼综的思想。他对宇宙本体、人的本质、神仙的存在、俗人成仙的可能性等进行了阐述。其代表著作《抱朴子》内篇及外篇,对现代人认识人体生命本质,疾病成因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一、《抱朴子·论仙》葛洪论人为“有生最灵”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地真篇》进而提到:“人能知一,万事毕。”人是世间万物最具灵性的,那么何为人?

古籍经典《礼记集解》说:夫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生于世间有天载地覆的恩德,身为阴阳之合和,体有魂魄神明共存,万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气,人在天地间犹如人腹有心。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对“人”更有明确的解释:“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指人是父精母血和合,营卫之气遍通全身,五脏六腑形成,先天一炁注入,魂魄完整俱全,才能成为一个生命体。由此可明,人体不仅仅是肉眼仪器所能见的皮骨筋肉、毛发指齿、五脏六腑等,还有肉眼仪器所不能见的经络、思想意志、魂魄等。所以科学客观地认识人体才是走向健康的开始。

二、葛洪的人体生命观——精、气、神

中国第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夫人体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 葛洪以此为理论基础,总结出了人体由形、气、神合而为一的人体观。在《抱朴子·内篇》中体现了固精、调气、凝神的原则,关于气,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於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极言篇》说:“苟能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 重点是以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葛洪强调养气要先调神:“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於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说明身体必须有灵魂的进驻才能生存,人体为形的层面,是灵魂的房子,比如堤坝一旦崩坏,水就无法留驻;蜡烛一旦燃尽,火就不会存在。人体元气衰竭,生命就会结束,神识也无法凝聚,更无法固精。

人体由精、气、神组成,三者与生俱来,不可或缺, 西汉《淮南鸿烈》记载了:“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是生命的基础,是人体的房舍,为纯粹的物质肉身。气为能量,其通过经络实现生命的运行。神指灵魂,包括了三魂七魄和意识,是生命的主宰,是生而为人的标志。用现代的语言讲,神是信息,气是能量,肉体是物质。人体是一个蕴涵信息的能量体,也是生命体。

三、葛洪论“魂魄与人的疾病生死的关系”

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曰:“山川草木,井灶洿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之中,亦有魂魄;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於理当有精神。”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明确出现的万物有灵论。

人体疾病是如何形成的?人体经络遍布全身,经络里运行的是气,气为能量,因为能量的频率有高低,所以经络通不通由气即能量的强弱来决定。《医权初编》中有“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同理消防车用的高压水枪,因为压力足够大、能量足够强,所以不会堵塞。

气又由神所主宰,这里的神为人体内的魂魄和意识,神全才能气足。所以《黄帝内经》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以致夭亡。”意思是神即魂魄离开人体,不能主宰气了,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失魂落魄、魂不守舍的状态,于是气运行变慢,形成经络堵塞,细胞得不到营养而衰竭,导致病死。所以疾病是神魂失守的显现。正如《上清洞真品》所说:“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神不灵,则气不武,身则衰、则腐,乃至亡,这就是人体生病的过程。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里论述了魂魄对于人的生死疾病的解释,“故不见鬼神,不见仙人,不可谓世间无仙人也。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故分去则术家有拘录之法,尽去则典礼有招呼之义。此之为物至近者也,然与人俱生,至乎终身,莫或有自闻见之者也。岂可遂以不闻见之,又云无之乎?”

葛洪通过大量篇幅章节中论述:看不到鬼神仙人,不能说其不存在,魂魄与生俱来,并相伴终身,在古代人人皆知。当魂魄不在体,丢魂少魄的时候,人会生病,古人会采用招魂法(民俗称叫魂)将其找回,人病可愈。当魂魄全部离去人体,人即会死亡,古人会有专门的礼典来祭祀。而现代人们也延续了古人的这一做法,比如小孩生病了,民俗会叫魂招魂,清明节人们也会拜祭已故的亲人。葛洪直言不讳地告诉世人,魂魄是人疾病、生死的关键所在,不懂魂魄的医疗是片面、不正确的,无法真正解决人类的疾病问题。

四、传统中医文化的断层——不知魂魄,何谈中医

首都医科大学2004年12月第6期文刊【摘要】中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缺乏关于神魂魄理论的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教材中彻底删除,至今未能恢复,致使许多青年中医不知神魂魄为何物,或对其存在很大误解。神魂魄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瑰宝之一,是科学理论,值得认真发掘整理,应该在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恢复其相关内容。”

传统中医文化已经“失魂落魄”了,失去了最具“灵性”的部分,“魂魄”二字也就剩下一具空壳,很少有人知道它真正的含义了,从有史以来的古籍经典到现在的量子物理科学、医学,无不证实“魂魄”是人体生命本然存在的事实,中国传统文化古籍经典关于“魂魄”的记载论述比比皆是:

《说文解字注》曰:“魂,阳气也。魄,阴神也。”

《黄帝内经》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抱朴子》:“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 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哲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魂魄不得相离,二者相离,则不得其和而死矣。”

明代神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对魂魄离体的记载:“有人卧则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离魂。”这和世界各国及央视报道的濒临死亡体验中灵魂离体的场景是一般无二的,可见古人用透视眼所观到的灵魂,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现代人肉眼只局限三维空间,功能退化看不到,因无知而不识,这正是传统文化和中医断层的根本原因。

现代科学也已证实灵魂的存在:

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因发现众生灵识不灭而荣获了1963年诺贝尔奖,在他的得奖论文中说过: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

英国医生山姆在抢救濒临死亡病人的时候,用科学实验证明了濒临死亡的人灵魂出窍,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证明灵魂真实存在的人。

最新的量子科学证明量子的特性就是灵魂的特性,灵魂就是聚之有形的量子、超弦;量子纠缠证明了千里治病真实不虚、CCTV对湖南“再生人”的报道、唐山大地震100位濒死者的调研以及全球都在进行的各种濒死体验…这些都证实了人体灵魂的真实存在。

五、葛洪论思神守一,天人合一

葛洪首次提出以“玄”为宇宙本源的本体观,思神守一的思想来源于老子《道德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注为“魂魄”。“营魄抱一”即魂魄合一,形神合一。葛洪十分重视“思神守一”,《抱朴子内篇·辨问》曰:“知守一养神之要,则长生久视。”《地真篇》曰:“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真正的中医是站在宇宙全息上看人体,从多维空间看疾病真相,解决魂魄的问题。能够魂魄合而为一,即是真正健康的人,即能达到思神守一、天人合一的状态。葛洪在《抱朴子》中多次提及修身立德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葛洪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意思是,人不能尊道贵德,以正心修德为本,而只外求执着于术数和方技(包括丹药)这些法和术的层面,都不能做到健康长寿。所以在《抱朴子·道意篇》说:“明德唯馨,无忧者寿。”葛洪认为仁信立德是修身的根本,这种“以德济生”的理念与儒家的“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等观点相同,均视修德为养生之本。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诘鲍卷》中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者也。”这与《庄子·天地》所云如出一辙:“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葛洪作为一代神医,秉承了《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探究魂魄与人体生命科学的本质,告诫世人德全者无病,正心修身,明明德于天下之德,人人皆可成圣贤、天人合一、无疾而终。这对当代人们深入发掘传统中医文化,正本清源,探究人体生命科学及在医学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值得认真研究整理。

心之力文化发展(深圳)有限公司,终身顾问庞院长历经十几年挖掘、研究,探本求源,找出传统文化、中医丢失的断层部分,并通过十几年正心修身开发完自身潜能,已修至天人合一的境界。结合对身边学生的教化和指点迷津,让大家见证了真正中医的无病不治,让所有有缘人坚信了真正中医之神奇和中国传统文化之伟大。遂决定继承圣人之道,并分享于所有仁人志士,望早日掌握、救己救人,让天下无病,随“一带一路”传播中华圣贤文化与中医之神奇,挽救天下之苍生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们正着眼于从内心唤醒“正能量”,不忘初心,深入挖掘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以成人”,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所有的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王海珠】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