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保健品市场欺诈营销现象调查

近日,网上传出一则消息:一名八旬老人花了近40万元购买保健品,最后身无分文流落街头,被民警送到救助站。

民警询问得知,老人叫孙传华,在武汉这几年,他经常被人拉到写字楼、私人药店参加各种推销保健品的讲座,每个星期至少两三次。随着购买的保健品越来越多,退休金开始不够用了,每天把馒头、包子当主食,几乎没有吃过鱼、肉之类的荤菜。7月中旬,他连房租都支付不起了,被房东拒之门外。

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关注。有网友说,保健品推销,已经成为诈骗老人的代名词。老人被保健品推销商哄骗而掏空积蓄,乃至变卖家产的现象不是个案,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

也有网友认为,老人购买保健品容易上当,多数情况下在潜意识里是自愿的。子女在诅咒没良心的保健品营销时,也应理性地从社会和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老年人缺少社交活动,大多数子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商家的推销活动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空缺和失落。

记者采访得知,保健品是否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有益,其生产销售是否合法合规,不仅普通人不甚了解,就连许多保健品消费者对此也知之甚少。那么,保健品市场的神秘面纱背后究竟暗藏什么玄机,为何屡屡有人上当受骗?

销售员手中有现成台词

冯清与保健品的交集,源于他所学的生物专业。当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签约时,冯清暗自庆幸,“几个月的应聘总算没有白忙乎,终于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

正式上岗后,公司对冯清和一同应聘的新员工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类似在大学里的军训,冯清每天早上6点起床,然后开始晨跑、喊口号、分组竞争。

培训过程中,冯清慢慢发现,他应聘的公司主要生产保健品,而他的工作则是保健品推销员。其间,不断有老员工讲述自己的经历,开篇都是打鸡血似的心灵鸡汤,描述团队氛围好、上升空间大等一系列前景。

此时,冯清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了传销组织?然而,老员工的一句话,让蜗居在地下室的冯清热血沸腾:“我在公司不到4年,就实现了全款买房的小目标。”

培训过后,冯清被公司分配到一家“健康馆”去上班。“健康馆”设在一个小区里,冯清每天早上拉小区里的老人来馆里免费测量血压,仔细给老人分析身体出现的各种症状,介绍保健品有哪些好处。对于购买了保健品的老人,按照公司制定的内部教程,3天以内打电话问候有没有服用;7天内上门拜访了解服用效果;21天后继续上门,增加感情。

冯清说,对于老人,不管年龄有多大,一般不要叫他们爷爷奶奶,而是叫叔叔阿姨,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保健品”三个字也不要说,容易让老人产生戒备心,要说时只能说“保健食品”。

为了应对顾客的各种问题,冯清和同事每晚都会在一起协商。

针对每个老人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筛选买得起保健品的“优质客户”,制定下一步的聊天话题,包括见面后该如何和老人说第一句话。

据冯清介绍,一些老人在服用保健品后会觉得精神好,这与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关。一些长期购买保健品的老人,可能并不认可保健品。但为了显示自己见多识广,也会主动给其他正在犹豫的老人分析保健品的好处。

2018年3月,河北一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保健品诈骗案。警方在现场发现,一个又一个操作间的办公桌上,放着所谓的说话艺术和剧本,和患者打电话或发微信问诊时,或美言关心,或刻意吹捧,或嬉笑挑逗,或小恩利诱,每种套路,都有几十上百句现成台词。即使只有高中甚至小学文化,只是照着剧本就可说话,场景设计、聊天内容都有详细标注,客户可能提到的问题,都有应对方案。

暴利驱使商家违规宣传

王明最近翻看微信朋友圈,发现以前一起玩到大的小学同学李兴,穿着白大褂一本正经地在推销保健品。原来这位小学同学干起了保健品业务,摇身一变成为李教授了。仔细看看他朋友圈的晒图,当天收入起码3000元,这让王明惊讶不已,连忙拨打电话过去打探情况。

“李兴,我看你小子一天就能入账3000元,里面能赚多少?”

李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保健品利润还行,3000元赚2500元吧,主要是后面的回购,基本上是按疗程来,只要宣传到位,服务做好了,赚钱不是问题”。

王明在交流中发现,李兴目前就职于一家保健品公司,该公司主推一款保健品,可以治疗关节炎、高血压、神经痛、中风、冠心病及一些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疾病,一瓶的进价是300元,售价8000元。粗略计算,该公司一年的销售额高达十几亿元。

“其实,利润不是靠技术和质量,而是靠营销,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时,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我这里有不少购买保健品长达5年以上的老人。”李兴以一副资深销售员的口吻说。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保健品商家深谙此道。据王明介绍,他今年组织过一次120元杭州三日游的活动,包下食宿费、交通费以及景点门票,实际成本远高于120元。在这样的旅游项目中,白天陪老人划船、唱歌;爬山时帮老人背包;晚上还给老人端洗脚水、点蚊香。

三日游之后,在“医学博士”的讲解下,80%以上的老人会买保健品。

知情人告诉记者,保健品销售的模式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大体上有“四大套路”为支撑,分别是:免费赠礼作饵、健康专场洗脑、专家义诊推销、亲情营销维系。

2018年6月9日,浙江公安机关打掉一诈骗团伙,这一团伙的成员每天召集老年人参加所谓的健康讲座,给老年人鸡蛋、蓝莓饮料、膏药,还免费提供保健按摩。最后,诱骗老年人购买售价为2999元一盒的蜂胶。这一团伙骗取到40万元后,立即终止了返现活动并关闭店铺组织人员离开,导致几十名老年人上当受骗。

民警调查发现,老人购买的蜂胶,一盒进价仅为195元。

“药品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测试,如果保健食品真的有如此神效,那企业还生产药品干什么?”一位药剂专家告诉记者,药品大部分都是国家限价的,利润不高,而保健品利润可以到百分之几百。低成本、高利润,也是保健品商家和销售者进行虚假宣传的重要原因。

老人买保健品多是希望有人陪

按照广告法的规定,保健食品不得宣传治疗功能。但如果不宣传治疗功能,许多保健食品根本卖不出去。于是,商家们纷纷改变营销模式,将营销转入“地下”——会议营销。

会议营销主要是开办各种所谓的健康讲座,一般是在早上6点半开始,然后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上班之前结束。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健康讲座等保健食品的会议营销,当前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由哪个行政部门审批和监管。如保健品的质量监管属食药监部门,虚假广告的监管属工商部门,行医问题的监管属卫生部门,违反社会治安及诈骗犯罪的监管属公安部门。“由于缺少多部门联动配合的协作机制,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干妈,您最近身体感觉怎么样呀?”

刘女士见到自己的“养生顾问”又来了,心里乐开了花,连忙开门迎客。

刘女士71岁,从一家国企退休多年,儿女都在外地。不久前,她受邀参加了某企业举办的健康讲座,在现场不仅享受了免费的义诊,还拎回了一堆小礼品。更让刘女士开心的是,有人认自己当干妈,隔三岔五就来为她按摩、洗脚、聊天……服务细致周到,给刘女士枯燥无味的生活似乎增添了几分乐趣。

“干妈,您的糖尿病这么多年都没好,要不试试我们公司的这款干细胞保健品,专治糖尿病,效果非常好。”在一次保健品公司组织的韩国游中,刘女士在“干女儿”的鼓动下,一次性购买了3盒,合计1.3万元,回家后开始服用,“专家说了,吃了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都没了”。

之后的几个月,参加保健品推介会成了刘女士最大的乐趣,多的时候一天好几场,来回都有专车接送。“干女儿可好了,走在路上发现我的鞋子不合脚,一个电话就送来新鞋,比自家儿女还孝顺!”刘女士说她胸前经常挂着的红色挎包,也是干女儿的公司赠送的。

“老人家上了年纪,身体机能都开始退化了,多吃点保健品才能让老年生活更加有质量,以免遭受病痛折磨。”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每个月4800元的退休金几乎都用来买保健品,多年的积蓄也花的差不多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女士的子女发现母亲房间堆满了保健品,还有一堆按摩器、床垫、净水器等,品种多达几十种,子女纷纷劝她停止购买,别再上当受骗。可刘女士根本听不进去,每次都会气呼呼地说:“又不用你们掏钱。”

“自打她沾上保健品之后,有病不去看医生,正经的药也不吃,觉得只要吃了这些保健品,一切都好了。”在老人的抽屉里,刘女士的女儿翻出了一叠叠购买保健品的收据。“上面的数额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连张正规发票都没有,全是收据。”刘女士的女儿对此很愤怒。

曾经从事过数年保健品销售的小凯告诉记者,在这个行当,认“干爹”“干妈”是保健品营销的常见手段。“孤独”和“怕死”是老人的两大通病。推销员抓住老年人孤独的心理,对老人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通过亲切交流获取老年人的信任后,再适时推销保健品。

“谁的‘孝道’尽得更贴心,与‘爹妈’的‘亲情’更稳固,谁就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销售收益。”小凯说,“亲情营销”牌打得怎么样,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保健品客源的广度和黏性。

“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伤及的多是老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保健品推销,已经成为诈骗老人的代名词。这主要是老人有一些特殊心理容易被利用,因此落入一个个营销陷阱。

一位姓温的老伯说,老人去买保健品,大多是心里空虚,希望借此有人陪陪自己。其实很多时候,他都不想买那么多保健品,只是那些销售员特别热情,觉得不买都不好意思。

近日,公安部组织指挥15个省市公安机关对保健品诈骗的嫌疑人进行集中抓捕,共抓获犯罪嫌疑人70名,破获案件211起,涉案价值1062万元。

经过对所有案件分析,办案人员认为,保健品诈骗,已经是目前针对老年人实施的最突出犯罪手法之一,呈现覆盖区域广、涉案金额总量大、手法多样、案发区域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等特点。“诈骗团伙的作案手段越来越专业,内部分工明确,并有专人做货物调配、资金结算分配等工作,有的甚至会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


【责任编辑:祁飞】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