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昔日风光不再 三峡游吃老本直“掉粉”

全长近200公里的长江三峡是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路,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上世纪90年代末,三峡游达到顶峰,船票“一票难求”,仅巫山县年接待游客量就超过200万人次,三峡游堪称中国旅游的“金字招牌”。但高峰过后却是长期的低谷,入境游客数量连年下滑,三峡游 “风光不再”。《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三峡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缺乏、无序竞争突出、行政分割导致整体规划滞后,整体发展难以跟上消费升级的新变化。

曾经“一票难求”如今境地尴尬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唯一能乘坐游轮游览的峡谷,是我国最早向海外推介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末达到顶峰后,三峡游的游客数量不断下滑,“金字招牌”日渐暗淡。

三峡游“遇冷”从游船运营状况可见一斑。长江豪华游轮是三峡游的主要方式,约占总量的70%,其船票价格是三峡游的“晴雨表”,船票降价意味着游客减少。从2006年到2016年,长江豪华游轮内宾船票均价从2850元跌到1600元,跌幅超过40%。2016年,三峡游主线年接待游客量不足百万,市场疲软导致重庆、湖北两地32艘游轮停运。

2017年三峡游开始“止跌回暖”。中国船东协会长江分会旅游客运专委会执行会长蒋宗金表示,2017年三峡旅游游客数量同比小幅增长,预计2018年也将保持良好势头,达到15%的增长。

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为三峡旅游提供了新的“增长极”。据重庆市旅发委主任刘旗介绍,去年一个可喜的变化是,三峡游已经没有过去的淡旺季之分,每天在重庆搭乘豪华游轮的游客超过2500人。尽管入境游客比例下降,但是国内游客数量连续两年增长,三峡游已经从过去的“外宾专享”转型为“内外并重”、以国内游客为主力的旅游线路。

此外,近年来三峡沿线各地以旅游带动发展的愿望较为强烈,对旅游景区持续增加投入,三峡沿线和腹地出现云阳龙缸、巫山文峰观、奉节三峡之巅等一批新开发打造的景区,为游客通过陆路游览三峡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三峡游总体向好,但是还没有恢复往日的雄风。”刘旗说。

重庆假日国旅副总经理杨顺华说,尽管有起色,三峡游还是“不冷不热”的“温线”,相比20年前船票“一票难求”的火爆,相比它曾经在中国旅游线路中“特级资源”的地位,现在“褪去光环”的三峡旅游,看起来有些落寞。“因为游客少、利润低,三峡游市场缺乏吸引力,不少旅行社现在都不愿意做这条线路。”杨顺华直言。

缺文化少内涵各自为政难成合力

“高峡出平湖”,作为“特级资源”的三峡旅游为何在当今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之际却后继乏力?作为最早的对外旅游“名片”,三峡游“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引发不少业内人士反思。

长期关注三峡旅游的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表示,三峡旅游最大的症结之一,是没跟上消费习惯的发展,还在“吃老本”,已不能满足游客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所以“不进则退”。

“吃老本”的首要表现是三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个性化、精品化产品。目前,乘坐游轮仍然是游三峡的最佳方式和最大亮点,但七成多三峡游轮产品是重庆和宜昌间三四天水路行程,短线、长线产品较少。

刘旗说,三峡旅游资源虽好,但皇帝的女儿也要穿衣打扮,三峡游供给不充分,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较快,三峡游缺少体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餐式”短线产品以及长线休闲产品。有的欧美游客说,三峡游三四天的产品行程过于紧凑,“第一天欢迎晚宴,第三天就是欢送晚宴”,感觉“不是在度假而是在坐船赶路”。

当前,单纯观光的旅游方式已很难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而本应打好“文化牌”的三峡游却少有文化挖掘和讲述,还在拼景区外在“颜值”建设,缺少文化内涵。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赵小鲁表示,从远古巫文化到三国文化、诗词文化,三峡旅游可挖掘的文化极其丰富,但三峡沿岸不少景区还是搞建设的旅游开发思路,以粗放的“门票经济”为主,卖了门票就完事,文化特色活动不足,这种低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三峡沿线云阳张飞庙景区一名经理坦言,过去景区“搞文化”就是找几个人扮演张飞、关羽耍矛弄刀,人手不够时他也常客串出演,现在还这样“为了文化而文化”,不仅游客不买账,还有损三峡旅游的形象。

与此同时,旅游配套设施几十年“不变”,服务滞后。刘旗说,三峡旅游是世界级的游轮配备乡镇级的码头,沿线登岸码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泊位不足,周边环境缺乏打造。外国游客以中老年“银发族”居多,船在沿岸一些码头靠岸后,因为没有电梯,有的老年游客提着行李箱上一百多级台阶叫苦不迭:“这样的三峡游没有舒适可言,不会再来第二次了。”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各游轮企业和各景区之间无序竞争突出。蒋宗金表示,近年来三峡游轮船票降幅明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行业内各游轮企业为争抢客源,相互杀价。三峡沿线各旅游景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大家“各吹各的号,不是一个调”,导致景区建设、产品包装、市场营销难以形成合力,三峡游被切割成一个个单一景区,无法协调衔接起来,整体魅力打了折扣。如忠县重金打造的烽烟三国大型实景演出,其地点距离游轮码头有近一个小时的车程,腹地景区和游轮没有快捷衔接,只有10%的游客选择去看演出。

应突出资源特色加强文化述说

业内人士建议,三峡旅游亟待统筹出台整体规划和全面提档升级,重塑“金字招牌”,以旅游带动三峡沿岸经济发展和库区百姓脱贫致富,把三峡建成旅游发展、生态保护、脱贫富民的典范,让库区这片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三峡沿岸各地重新依托三峡特级自然资源,将旅游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三峡旅游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专家建议,应乘势而上,对三峡旅游全面提档升级,重塑三峡游形象,有力带动沿岸经济发展。

首先,创新产品体系,打造精品线路。重庆中旅集团总经理廖伟建议,在产品开发设计上向纵深发展,推出分段游、短线游、深度游、休闲度假游等个性化产品和特色产品,形成多层次产品体系,增加库区腹地旅游资源与游轮产品对接。赵小鲁建议,重点突出“高峡”“平湖”“大坝”三大资源特色,全力塑造高峡平湖新三峡旅游品牌形象。

其次,加快三峡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提档升级,培育旅游产业链。蒋宗金建议,在保护沿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长江沿线各景点港口码头的基础设施投入,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同时,培育旅游产业链,将过境游变为目的地游,充分发挥沿线地区经济辐射和配套支持作用,以三峡游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罗兹柏建议加强三峡游文化述说,在沿线景点和游轮上增加导览系统,并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充分展现,结合实景演出等文化表演,提升文化表现力和亲和力,让游客身临其境“游在其中”。

此外,专家建议沿线各地深化区域联合、产业联动和行业合作,将三峡旅游品牌整体宣传包装,规范旅游市场,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避免一哄而上和恶性竞争。


【责任编辑:祁飞】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