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组数据:
自2010年,青岛到账外资实现蛙跳式增长。
2010年到账外资28.5亿美元,位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六名;
2011年到账外资36.3亿美元;
2012年到账外资46亿美元;
2013年到账外资55.2亿美元;
2014年到账外资 60.81亿美元,晋升副省级城市第一名;
2015年到账外资66.9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连续两年位居五个计划单列市首位和副省级城市前列。
五年连上四个10亿级台阶,实现“四级连跳”。
……
想要吸引世界的目光,不但要有高瞻远瞩的蓝图,更要有脚踏实地的部署。3月10日,青岛市发布了《深化与世界500强及全球行业领军企业(机构)合作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为全面强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及全球行业领军企业(机构)的深度融合与互利合作加码。
服务做“加法”
建立外资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建立外资企业动态预警机制、对外资企业增资发展提供支持等四条《计划》为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做“加法”。
早在2012年3月,由500强企业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和青岛即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的东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工肾一期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6亿元,将建成1.4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如今,一座现代化厂房轮廓初现,今年3月即可实现投产。站在项目工地上,从总部来青视察的负责人感叹“青岛服务”带来的惊喜。在一张涵盖上百条细则的工程建设计划上,从土地平整、建筑物迁移,到设备通关、机器调试,每个步骤都限定了严格的时间。
随着服务业吸收外资的质量和规模不断提升,青岛利用外资从以往的制造业主导逐渐迈入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截至2016年2月,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投资青岛服务业的项目就有83个,涵盖批发零售、物流仓储、集装箱码头、公用事业、污水处理、商业服务等领域,外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
“出台的《计划》还包括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搭建外资企业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青岛市将建立外资企业服务绿色通道,由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向社会公布外资企业服务热线、邮箱,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对涉企投诉原则上要求当日受理、当日回复,对需要专题研究的,要于5个工作日内回复。”青岛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主任王集源介绍说。
“除了在业务办理上的提速,对于一些重大的项目,比如说青岛市重点发展的蓝色经济项目,重点的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当日审批当日办结。”青岛市商务局外资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按照《计划》规定,拓宽外资企业融资渠道,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畅通外资企业与银行信息交流。利用国际合作机制,多种方式简化外汇审批,支持外资企业境外融资。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青岛正推进实施国际城市战略,定向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机构)落户,突出加强与世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全球知名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的广泛合作,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市开放型经济升级发展,提高城市创新活力和国际化水平,以期形成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收费做“减法”
世界500强落户青岛的最早时间是1988年——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在青岛设立青红食品有限公司,如今青岛已经成为国内世界500强企业的重要集聚地。
爱立信、雀巢、汇丰、杜邦、日立、卡特彼勒、壳牌、道达尔、马士基、ABB、普华永道、瑞穗、渣打、巴斯夫、庞巴迪……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青岛,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开放度与吸引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126家企业在青岛投资设立了248个项目,用行动表示了对青岛投资环境的认可。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投资者营造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是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如是表示。最实际的就是“剪掉”不合理收费。《计划》中有三条明确了对外资企业的收费“减法”。包括严格禁止各种变相收费行为,各行政执法部门在办理涉及外资企业项目可行性报告、环评、安评、测绘、消防等前置项目审批时,严格按照物价管理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规范各类涉企培训、收费、评比等活动,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企业参加。
从2012年7月起,青岛暂停征收了1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了城市规划技术服务等16项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平均降幅达20%;依法对8项经营服务性收费纳入政府定价(指导价),实行规范管理;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行落地审批“零收费”,对基本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各项收费实行一次性告知和集中收取,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投资人。经过削减各类收费,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5亿多元。
《计划》同时规定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社会保险办理程序,对外籍员工已经在所在国(地区)参加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照相关社会保险互免协定规定,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后,按规定在青岛市免缴相应的社会保险费。此外,还将进一步规范涉及外资企业各类检查活动。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涉及国家安全等事项外,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同一事项的检查1年内不得超过1次。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世界500强企业无疑值得学习借鉴。但是,单纯引进资金、买卖产品,受益的是一时、一企、一地;而新的引资思路是: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创新合作理念、引进模式,借引资之机,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国际标准……这也正是青岛正在走的路。
集聚做“乘法”
一家世界500强往往能牵起一条产业链,带来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配套企业一起转移并重新聚集。优越的投资软环境赢得世界巨头青睐,也赢取了区域产业转型的动力和人才的聚集。《计划》中有三条专门对外资企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支持。
一汽—大众(青岛)华东生产基地项目就是一个典型。预计项目建成达产后,连同同步跟进的80余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年可实现产值2000亿元以上。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环渤海汽车产业核心基地和综合性生态科技新城崛起在即。
庞巴迪的发展也带动了青岛整个动车制造行业的发展,为其做配套生产的企业有几十家,其中不乏远跨重洋投资设厂的外资企业,企业所在地已由此成为中外闻名的“动车小镇”。
大量外企聚集西海岸经济新区、东部蓝色硅谷核心区以及北部高新区。“面向未来,青岛市在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以及国际合作上都做了全新的战略谋划,这将为外资企业在青投资创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青岛市副市长刘明君指出。
《计划》中进一步简化外籍人员签证办理程序,放宽和延长外籍人员居留签证期限,简化外籍人员就业许可手续。并对在外资企业任职的外籍人士、高层次管理或技术人才,在其住房、落户、子女入学、医疗服务、职称待遇、专利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便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吸引各类高层次外籍人才来青创业发展。
这样的优化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青岛投资创业。近年来,青岛市出入境人数保持年均28.2%的增长,目前在青常住的外国人超过10万人。
“优化外商企业投资环境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环境。这十条措施都是在实地了解青岛外资企业的需求上制定的,更富有针对性,而且每条措施都明确了责任单位,有利于政策从文件走入现实。”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表示。
在青500强企业中,截至2016年2月,总投资过亿美元的项目29个,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56个,项目平均投资额4828万美元。从投资国别来看,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项目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日本企业投资项目97个,韩国30个,香港29个,美国26个,法国15个。
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的投资领域分布广泛,既有石化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也有现代制造业、电子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领域。
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较高,截至2015年年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青岛制造业项目162个,集中于电子通讯、机械设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工化纤、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带动了青岛产业升级。
中共经济新闻联播·招商引资,时不我待
毋庸置疑,青岛正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洼地”。众多世界500强企业为何选择这里拓展他们的事业?良好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青岛引资的一大硬性资本。
用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海兹曼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看好青岛的区位优势和富有活力的城市发展环境。
作为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青岛港稳居世界第七大港;连接青岛与北京、上海、银川、海口、兰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昆明等地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陆港交通网络;青岛国际机场拥有国内航线102条、国际和地区航线19条,正在建设中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将成为面向日韩的区域性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当前,在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规划中,青岛被定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坐拥“一带一路”唯一交汇点的区位优势,作为“双定位”城市,青岛正在全面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胶州湾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为依托,打造对接日韩、面向欧亚大陆市场的东北亚国际转口贸易枢纽城市,向西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盟、中亚国家互联通,向南连接泛亚铁路大通道与东盟南亚国家互联互通,陆铁海空多式联运可分别缩减一半以上运程,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4次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4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多次获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越来越国际化的投资软环境,亦为提升青岛的国际吸引力增加了砝码。
青岛成为世界500强投资的沃土,更得益于良好的招商政策和细微的服务理念。
从2013年9月青岛市出台《关于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若干意见》,2013年10月发布《青岛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到日前发布《青岛市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国际城市战略实施纲要》,青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打造招商引资政策环境向营造全域发展的城市环境的转变提升,从更高的定位面向世界500强和全球领军行业(机构)开启新的合作。
作为集外贸口岸和工业制造于一体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青岛凭借独特的口岸优势,独辟蹊径探索出产贸融合的“互联网+大外贸”新模式,成为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青岛还在全国率先创新对外交往的地方经贸合作新机制,先后成为中美、中英地方合作重点城市,缔结国际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城市(省州)总数达到30多个,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17个国家,通过召开国际经济合作伙伴城市圆桌会议,打造与伙伴城市的商务机构机制化交流平台。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设立青岛工商中心,初步形成覆盖青岛市主要外资来源地的双向合作招商网络。
世界500强纷至沓来,成为青岛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如同量体裁衣,为不同投资者量身定制合作方案,是青岛赢得漂亮的关键。
青岛市市长张新起表示,“十三五”期间,青岛将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全球领先的海洋发展中心“三大中心”,未来将围绕“三大中心”进行重点招商,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抢占新一轮开放经济新高地。
时不待我,快马加鞭。青岛日前发布《青岛市深化与世界500强及全球行业领军企业(机构)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向世界500强敞开怀抱,提出发展目标。
到2018年,青岛全市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0家,新引进全球最具创新力50强企业10家,新引进世界知名教育、医疗机构各3家;建立世界500强及全球行业领军企业、世界知名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目标客户库和联络网络,重点跟进目标客户100家以上。
根据青岛产业发展需求和境外世界500强全球发展战略,青岛将150家尚未在青岛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和27家全球最具创新力50强企业作为招商工作重点,并将招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
同时,青岛还将加强与世界知名商学院、医疗机构的广泛合作,重点加强与全球知名商学院前10强的交流合作和项目引进,并加强与25家全球重点知名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和项目引进,建设国际城市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健康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3月20日,青岛将组团赴京参加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山东之夜”主题活动,针对参会的86家跨国公司,青岛市商务局对其发展战略方向与潜在合作意向进行了深度挖掘,进行了多轮合作意向和提案调度,为其中的50家跨国公司量身定制了96个合作提案,占山东省提案数20%,居第一位。
合作提案凸显青岛特色。按照规划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的要求,对接世界500强和世界知名大公司和机构,单独提报了6个科技项目合作提案;涉及机器人、工业4.0等领域的就有4个科技项目合作提案;涉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科技项目合作提案多达23个。
作为国内唯一的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青岛共提报金融领域合作提案38个,涉及 16 家参会的金融服务业跨国公司。
新常态,新机遇,新动力。借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自贸区战略推进的东风,青岛强劲发力,推动投资环境向高端化与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引来世界500强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步伐铿锵,精彩连连,令人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