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边作边养”保健康?别把健康“作”没了

养生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但有的人却“边作边养”:一边无休止熬夜,一边勤勤恳恳地护肤;一边无节制饮酒,一边泡枸杞水……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3%的受访青年觉得“边作边养”现象普遍。63.5%的受访青年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年轻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50.3%的受访青年发现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在养生,放纵起来更没底线。

受访者中,男性占58.5%,女性占41.5%。

82.3%受访青年觉得“边作边养”现象普遍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汪雪(化名)坦言,身边有不少年轻人嘴上说着要养生,但行动跟不上。“有的人表面上生活过得挺精致,手捧保温杯,杯里泡着枸杞,但更多是表面功夫,要不就大半夜跑出去喝酒、吃宵夜,要不就熬夜不睡觉,然后再想办法弥补”。

在甘肃上学的95后大学生覃彦(化名)喜欢打游戏,经常睡得很晚,“有时晚上边敷着面膜,边熬夜看游戏比赛,第二天早上醒来再吃点枸杞”。

调查显示,82.3%的受访青年觉得“边作边养”的现象在年轻人中普遍,其中21.4%的受访青年觉得非常普遍。作息(59.8%)是受访青年认为自己“作”得比较严重的地方,然后是饮食(47.3%)和护肤(40.0%),其他还有:运动锻炼(32.2%)、穿戴(27.9%)、心理状态(21.2%)和生理卫生(9.8%)等。

在天津做审计工作的何峰说,自己曾是个“无辣不欢”的人,经常吃火锅串串、麻辣烫,“也算比较注意,会吃完再喝点清茶刮刮油,吃点水果去去火”。

在互联网公司做公关工作的张小凤(化名)坦言,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些混乱,“我上学时皮肤就很敏感,熬夜、吃辣的多了就容易起痘痘,可经常管不住自己,明知外卖不好,可就是馋,抵抗不了诱惑,经常在点重口味的食物时再要个凉茶去火”。

调查显示,年轻人“边作边养”等行为中,最常见的是一边吃火锅、一边喝凉茶去火(50.8%),然后是一边穿破洞裤、一边贴暖宝宝保暖(37.0%),敷着面膜涂着眼霜无休止熬夜(36.6%),其他还有:啤酒配枸杞、可乐配党参(29.6%),不停地染发烫发再护发(29.4%),冷饮不忌口、改吃红枣味雪糕(27.9%),吃完高热量食物、马上去健身房运动(24.0%),烧烤烤串不能停、同时多吃烤蔬菜(21.4%),吃山药片等“健康的油炸零食”(20.1%),抽完烟再含一片润嗓含片(13.6%)和戴上护膝再尽情蹦迪(7.4%)等。

张小凤坦言,自己生活不规律一方面是因为不够自律,另一方面是工作生活节奏快,“经常一边熬夜加班工作,一边吃维生素”。

对于“边作边养”现象出现的原因,63.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年轻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52.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生活压力大,以此来释放压力,43.1%的受访青年归因于缺少自律能力,36.7%的受访青年觉得是年轻人追求享乐,但又想求心理安慰。

医学保健专家戴光强认为,“边作边养”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安慰,“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好,但又想弥补,实际上这往往是不能弥补的。有文章介绍熬夜后怎么用食补挽救,其实这种伤害是弥补不了的,食补代替不了睡觉。”戴光强认为,这些不良行为违反了人体基本的生物钟规律,“以前人类健康受到的主要威胁是感染类疾病,比如传染性疾病、营养缺乏等,这些疾病可以通过抗菌素、疫苗等加以解决。我们现代人最常见的疾病是慢性病,比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病因非常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破坏了人体正常的运转规律。再有就是很多人缺乏科学健康的养生知识,不知道正确的养生方法是什么,面对各种各样的养生说法,不知道选择哪个才是对的”。

仅13.6%受访青年觉得“边作边养”有一定养生效果

覃彦坦言,自己明知道一些行为对身体不好,可就是管不住自己,所谓的养生也是图个心理安慰。

张小凤觉得这种看似滑稽矛盾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了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窘境,即一方面意识到健康的重要,但又缺乏行动力过健康有节制的生活。“有的女生说自己爱喝奶茶,但又担心发胖,结果就选择每天走路走到奶茶店,希望用这种方式冲抵喝奶茶带来的热量”。

对于“边作边养”的行为,50.3%的受访青年表示这是由于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在养生,放纵起来更没底线;47.8%的受访青年觉得这种行为有损伤但同时也有弥补,冲抵了;43.2%的受访青年觉得这会透支身体,不利于养成好习惯;36.5%的受访青年觉得这是年轻人一种新潮时尚的生活方式;27.2%的受访青年指出这种方式自欺欺人,其实并不养生。

汪雪表示她不太能理解身边“边作边养”的人,“我觉得有的行为匪夷所思,不认为这样有什么养生效果”。

调查中,49.9%的受访青年觉得“边作边养”的养生效果很小,23.6%的受访青年觉得没效果,13.1%的受访青年觉得反而危害更大,13.6%的受访青年觉得有一定效果。

何峰回忆说,今年年初有段时间他肠胃总不舒服,特别害怕,去了医院检查后发现没什么问题才放心。“这一通折腾后,我才真正注意自己的饮食了”。

调查中,关于养成健康生活习惯,62.8%的受访青年建议规律作息,减少熬夜;61.2%的受访青年建议健康饮食,营养搭配;43.3%的受访青年建议锻炼身体,强健体魄;43.2%的受访青年建议及时看病,定期体检;42.3%的受访青年建议张弛有度,学会减压;23.1%的受访青年建议结交良友,适度社交,16.8%的受访青年建议培养兴趣爱好。

“现代年轻人意识不到健康对自己的重要性,这一点是很遗憾的。”戴光强认为,虽然年轻人处于身体最佳状态,没有生命健康的危机感,但是年轻人要把眼光放长远,考虑自己未来的路。“我希望年轻人能提前认识到生命和健康的意义。你再有才,没有健康、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

关于健康,他还指出以下几点:第一,要认识到健康是一种责任。“你要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家庭成员负责,如果自己不健康,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第二,要认识到健康是一种选择,健康不是从天而降的,健康有先天性的,但更多的是后天性的,要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健康是需要学习的。要学习科学的健康理念和知识方法。第四,健康需要实践。“现在年轻人懂保养的道理,但就是不做,这个不行。健康是一种长期的效果,不健康也是一种长期的效果,不是你今天晚睡了,第二天就得癌症了,所以要看得长远。”最后,要把健康树立为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每个人有很多人生目标,健康应该是所有目标的前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