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人造雪网上走红 专家:不慎入眼、误食或对人体有害

网红“人造雪粉” 或存安全隐患

因网传视频走红后销量增长 商家称无毒但专家提醒不慎入眼、误食或对人体有害

1123916060_15459525036211n.jpg

揉搓“人造雪”时会有异味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1123916060_15459525036661n.jpg

商家自称“人造雪粉”无毒无害

近日,一种利用白色粉末和水制成的“人造雪”走红,不少网友将制作过程拍摄成短视频发布在网上。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不少商家在网购平台上出售这类“人造雪粉”,购买者中部分用于装饰、布景,也有人购买“人造雪粉”给自己和孩子玩。商家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人造雪粉”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钠的聚合物化学材料。专家表示,聚丙烯酸钠可分为食品级和工业级,食品级的聚丙烯酸钠是无毒无害的,而工业级的聚丙烯酸钠可能因“不纯”而残留部分有毒有害物质。专家提醒,网售的“人造雪粉”很可能是工业用聚丙烯酸钠,如不慎进入眼睛或误食,可能对身体有害,不建议拿来给孩子玩。

现象

制作“人造雪”视频网上走红

将一杯水倒在一小把白色粉末堆上,当水浸湿白色粉末后,粉末瞬间膨胀。不断揉搓后,原本一小把粉末渐渐变成一团细碎的白色物质,看起来像“雪花”一样。近日,这类“人造雪”的制作视频在网上走红。不少网友看到后不禁称奇,还有不少网友在热传视频下留言,询问“如何才能买到这种白色粉末”。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网购平台上有销售此类“人造雪粉”,价格从每百克3元到50元不等。记者观察发现,多名商家出售的“人造雪粉”月销量超过1000笔,甚至有商家月销量达到6000多笔。

有商家告诉北青报记者,制作“人造雪”时,要以1(雪粉)比25的比例兑水,无需搅拌,用手搓开即可。制造好的“雪”可以在常温下存放2至3天,在室内可存放一周左右,“如果‘雪花’干了,再次加水后,‘雪花’会重新膨胀起来”。

北青报记者随机选择一家网店,以18元的价格购入一包500g的“人造雪粉”。但在“造雪”过程中发现,“人造雪粉”并非商家描述的那样“没有味道”,在混合过程中,“雪粉”不仅会发热,还有异味散发出来。

探访

商家自称人造雪粉“无毒无害”

这种“人造雪粉”究竟为何物?在商品描述页面,多名商家标注称“雪粉”并不是真的雪,是聚丙烯酸钠,并宣称其“高膨胀、高仿真、不黏手、无毒无害、无味”。有商家称,聚丙烯酸钠安全无毒,“就算小朋友不小心吃了,吐出来漱漱口即可”。

在用途描述中,商家除了标明“雪粉”可用来布置橱窗、舞台、影视拍摄、婚庆道具,魔术道具、节日装饰外,还提到“人造雪粉”可供儿童早教、儿童手工使用。

一名商家告诉北青报记者,“以前买‘雪粉’的大多是影楼、婚庆公司或者影视公司的人,买的量也大。”但他称,最近一段时间,涌入很多个人买家。

上周刚刚买过“人造雪粉”的阿琼告诉北青报记者,她买“人造雪粉”是为了让出生在南方,没见过雪的孩子体验一下看到“大雪”的感觉。李女士则告诉北青报记者,她购买“人造雪粉”是因为老师在学校给孩子布置了做“人造雪粉”变“雪”的作业。李女士说,她的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班级的自然老师看到网上的视频后,觉得能借此让孩子增长知识,就购买了一些“人造雪粉”在班级给同学们做了实验,“孩子回来跟我说,他也想试试,我就从网上给他买了一包。”

隐患

“雪粉”接触眼睛或被误食可能有危险

这种“人造雪粉”是否真如商家所言“无毒无害”?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聚丙烯酸钠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和重要化工产品,固态产品为白色(或浅黄色)块状或粉末。食品级的聚丙烯酸钠,可用于面包、蛋糕、果汁、冰激凌、酒类等食品中,作为添加剂使用。而工业用的聚丙烯酸钠可用于造纸或当做水处理剂使用。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东介绍,一般来说,聚丙烯酸钠是无毒无味的,干燥情况下呈白色粉末状,溶于水后呈透明胶状液体。“通常,纯度高的食品级聚丙烯酸钠很温和,对人的皮肤没有刺激,少量食用也是无害的。”

但专家表示,从目前网售的“人造雪粉”介绍看,所用的聚丙烯酸钠很可能为工业用聚丙烯酸钠,不建议家长拿来给孩子玩。“因为工业级的聚丙烯酸钠,可能在加工中会有其他化学物质残留,残留物质可能会对人体有害。

专家进一步解释,“残留物如果接触到眼睛或被人误食后,伤害会比较大。”陈东提醒,如果使用时“人造雪粉”不慎进入眼睛,要立刻用清水来冲洗,但如果被误食,一定要到医院就医,由专业人士来处理。(记者 王天琪 实习生 施世泉)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