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这些农产品安全问题,真假几何?

15300840048676201167.jpg

春节临近,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对各类食品进行严格排查,确保食品安全。图为该局执法人员向超市内购物的市民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廖海金摄/光明图片

【聊健康】

“有机蔬菜认证造假”“香瓜太甜是因为加了甜蜜素”“黑木耳打农药”……农产品作为食品的源头,其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受到舆论关注。特别是在自媒体浪潮推动下,农产品质量安全话题声量持久不衰,在网络不断被“翻炒”“嫁接”,催生出错综复杂的网络生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团队近期梳理了2018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几大热门话题,并进行了科学解读。

2018年,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是舆论场中关注的热点话题。总体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大环境较往年有所改善,相关舆情总量比往年有所减少。各级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科学解读及风险交流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提高公众安全认知、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方面成效显著,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其中,以下几个热点话题,曾在网络上引发极大反响,给消费者造成很大困扰。我们对其解读,以正视听。

特别甜的香瓜喷施“甜蜜素”?

【热点回顾】2018年7月,有媒体曝光称,黑龙江香瓜主产区绥化市兰西县一些瓜农为了增加香瓜的甜度,会给正在生长期的香瓜喷洒疑似“甜蜜素”的“增甜剂”。事件直接造成当地香瓜滞销,部分自媒体以《震惊!央视告诉你,香瓜上喷了见不得人的东西》等为题恶意传播不实消息,引发网民对蔬果农产品用药安全问题的担心。

【热点解读】在香瓜生产中采用叶面施肥是一项正常的生产技术。喷施的所谓“增甜剂”实质上是一种水溶性叶面肥料的商品名,一种含钾量比较高的肥料,并非报道中所说的“甜蜜素”。这种叶面肥料具有平衡营养供应、促进香瓜糖分积累的功能,不会给瓜果产品带来质量安全问题。真正的甜蜜素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其甜度是蔗糖的40倍左右,用于水果罐头、果酱、蜜饯、面包、糕点、饼干、饮料和果冻等加工生产中,在香瓜生产过程中向植株喷施甜蜜素一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18元一只的速生烤鸭能吃吗?

【热点回顾】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的街边出现售卖低价白条烤鸭的摊贩。但群众始终对这18元一只的烤鸭到底靠不靠谱存有疑虑。特别是2018年8月前后网络中出现了一些传言称,这些烤鸭原料用的是所谓“速生鸭”。这一说法瞬间引发了群众对“速生家禽”“激素家禽”的恐惧,大批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讨论此事。

【热点解读】这些烤鸭多使用的是小白条鸭,是白羽肉鸭的一种。通常饲养期30天左右,主要用于加工小型烤鸭、香酥鸭等,出栏体重为1.9~2.0千克,屠宰后全净膛重约1.25千克,烤制成熟食后重量约0.8千克,即1.6斤左右,市场策略就是价廉物美,一个三口之家一顿即可吃完。白羽肉鸭是当前肉鸭养殖行业通过不断的遗传改良培育的新品种,特点是饲料转化效率更高,从而长得更快,不需要药物和激素就能够实现良好生长,没有食品安全问题。比起餐馆里上百元一套的烤鸭,这种小型烤鸭无论从养殖、屠宰分割还是后期加工等各个环节,成本构成都有很大差异,不具有可比性。

绿茶喝了会致癌?

【热点回顾】2018年3月前后,有网络传言将2012年茶叶农药残留报告引发的媒体报道以及2013年央视二套播出的“信阳茶叶农药残留调查”等内容拼凑在一起,以“央视曝光:你喝的不是茶,而是毒药”为题进行炒作,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并引发极大反响。

【热点解读】该谣言引用了央视的视频截图和东方卫视的视频,对视频时间未做任何交代,为博取读者眼球而拼凑不实消息,夸大了茶叶农药残留的严重性,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对2018年的春茶生产销售带来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监管部门近五年监督抽查和日常检验的15000余个茶叶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茶叶农药残留总体合格率高于98%,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状况良好。

木耳频繁打农药?

【热点回顾】2018年10月前后,一段“木耳打药”的视频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视频中,一名正在给木耳打药的男子向视频拍摄者介绍,木耳每年至少需要打两次药,现在正在打的是“农达”。该男子声称,有的农户还会使用激素,农户不会吃自己种出来的木耳。

【热点解读】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最受广大网民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之一。本次事件以微视频的形式出现于网络,打着“有图有真相”的旗号,实则模糊拍摄单位、时间及地点,具有刻意摆拍的嫌疑,动机不良,恶意抹黑,对不了解食用菌实际生产过程的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的误导。

黑木耳栽培过程中常见的虫害有菇蚊、菇蝇和螨类等,杀虫的正常方式是干湿交替的物理方法,阳光自然照射也能杀虫。黑木耳对化学药剂十分敏感,喷洒农药反而容易导致畸形耳。菇农宁可通过阳光暴晒进行虫害防控,也不愿在正在出耳的菌袋上喷洒农药。

“洗澡”变身的大闸蟹?

【热点回顾】2018年11月,某知名媒体曝光了江苏“阳澄湖”大闸蟹造假销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外地运来的螃蟹在阳澄湖中过一道水、洗一遍澡,摇身一变就成了当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阳澄湖大闸蟹,高价卖给消费者。事件曝光正值大闸蟹销售旺季,网民对此反响强烈,却普遍表示无奈。

【热点解读】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阳澄湖大闸蟹,由于受地域产能影响,市场总供给是有限的。一些不良商家用外地蟹冒充阳澄湖大闸蟹,赚取更高的利润,各种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的现象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阳澄湖大闸蟹是当地最著名的品牌,如此乱象使阳澄湖大闸蟹声誉受损,“五常大米”等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这背后是少数人为了眼前利益,损害了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同时也暴露了公共品牌保护的困境。

有机蔬菜有“玄机”?

【热点回顾】2018年上半年,多家媒体曝光了“有机食品”特别是有机蔬菜在生产、认证、销售等环节存在“猫腻”。例如,一些商超将有机菜和非有机菜混着卖,部分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违规施用化肥,甚至在一些第三方有机认证机构“有机检测证明给钱随意开”。有机食品市场乱象的接连曝光,加重了公众对国内品牌食品农产品认证制度的不信任感,引发网民热议,大量网民在微博平台中呼吁“加强有机农产品打假”。

【热点解读】有机食品素来以安全、健康、营养的形象示人,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媒体的接连报道暴露出当前我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的漏洞,特别是对有机市场的动态监管力量存在严重不足。

(作者:邓玉,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政策与信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李祥洲,系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