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 见习记者郝翊唯】昨日,重庆和成都高新各自自贸试验区迎来了“两周年”生日,晒出近年来西南两大自贸区不断探索经济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斐然成绩。
优化营商环境

重庆自贸区实现了外资项目备案实现立等可取,覆盖率达100%;开办企业时间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最快3小时,口岸通关时间压缩了1/3。同时还培育了“飞机融资租赁”“保税维修”“保税文化”“跨境电商”等一批新型业态。截至目前,共计8架融资租赁飞机成功落地重庆;首批保税航材也于今年3月入区,助力重庆航空产业不断拓展延伸。
据悉,据《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显示,重庆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两年来,重庆自贸试验区的新增注册企业23439户,注册资本总额2444.6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比重19.3%。其中,新增注册外资企业449户,占全市比重25.1%,注册资本26.67亿美元,占全市比重15.1%。重庆自贸试验区全域引进项目1787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5444.79亿元人民币。

而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与主阵地。在今年3月15日,成立了西部首个涉外集成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即自贸区政务服务大厅,以谋求政务服务国际化、便利化和专业化。以线下服务、线上服务、自助服务三种方式,围绕外资、外贸、外经、外汇、外专、外籍等‘六外’内容,为涉外企业、跨国机构、外籍人士等提供集成一站式服务。
截至2019年3月31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39976户,注册资本(金)3885.95亿元。其中内资企业39470户,注册资本(金)3846.82亿元;外资企业506户,注册资本(金)39.13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201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15亿元,进出口总额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创新改革制度模式
重庆海关在自贸试验区以“去繁就简”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实施了“两仓监管智能化”,简化货物进出仓监管流程,开展货物分送集报,实现“进、出、转、存”环节全过程智能监管,业务系统自动核准率达到90%以上,企业报关成本降低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8年年底,重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实施129项,落地率85.4%。国家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重庆已实施127项。同时,重庆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13个创新典型案例、3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案例6个、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1个。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首证通”“自贸通”等改革创新频现。目前,“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模式已向全国推广,与“自贸通”案例一并上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
“首证通”于2018年4月率先在试验区试点,原来需要2至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办理齐全的证照,在“首证通”模式下,实现获取证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最快1天就能办好,系统性地解决“准入不准营”“办照容易办证难”等问题,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
“自贸通”金融服务由成都高新区与成都银行去年7月下旬携手打造,该服务由“自贸贷、自贸惠、自贸易”三部分组成,以“融资、降费、服务”为核心,实现政府、银行、担保多方联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开放平台蓬勃发展
重庆自贸区为加快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落实了去年1月的果园港新增启运港退税功能;4月,江津综保区(一期)通过国家验收;9月,西永综保区(二期)通过国家验收,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涪陵综合保税区以及今年3月,重庆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获批等一系列举措。

利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重庆将自贸试验区与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一体规划、一体推动。还推动实现全国“单一窗口”第一票原产地证书申报成功、第一个实现在线付汇业务、第一票空运运输工具申报成功等多个全国第一。
目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功对接重庆涉及国际贸易链的22家单位54个系统,实现水运、航空、铁路物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功能应用,申报覆盖率达100%,位居中西部第一。

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有成都-以色列科技创新中心到越南仁会经济区康洋产业园、以色列阿里埃勒大学科技创新园,世界500强医药企业赛诺菲“赛诺菲中国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及“赛诺菲全球研发运营中心”相继落户。
“中国-欧洲中心”作为成都市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国际服务平台。目前,已有德国巴伐利亚州成都代表处、挪威Opera 中国区总部、法国Sigfox物联网公司、亚马逊国际创新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项目、德国签证中心等40余个项目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