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大城市的“老年漂”:就为看个病 “迁徙”3000里

原标题:生活在大城市的“老年漂”:为了看个病,“迁徙”3000里

2019年3月底的一天,中国南方的某个小县城正下着瓢泼大雨。在一辆“蹦蹦车(载人三轮车)”上,年近70岁的张大爷夫妇抱着箱子和背包挤在角落里,视线被雨帘挡住,显得格外模糊。

他们刚刚完成了一次3000里的“迁徙”,从北京回到老家,只是为了看病。老夫妇的的子女住在北京,家离社区医院只有1.3公里,500米范围内有5家药店,700米内有一家三甲医院。

但两位老人守着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却无法享受。像张大爷夫妇这样看病只能往老家走的老人,并不在少数,为什么呢?

在中国,很多老人原本可以在老家安享晚年,但为了帮助在大城市奔波的子女照顾孩子,他们来到子女身边,操着不同的口音,每日往返于家、菜市场和学校的三点一线,守着一份老年人的“孤独”,忍受着各种慢性病带来的不适及疼痛,却不敢去医院。

因为看慢性病经常要拿药,而医院限制开药量,门诊医保又不能报销,挂一次普通医生号50元,做个检查都是几百……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担。

为此,他们宁愿放弃家门口的优质医疗资源,为了能用那张本地的医保卡,只能回到小县城看病……

1、“老年漂”,因病“迁徙”

在北京等大城市,上述两位老人有个共同的称呼:“老年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有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漂族”,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很常见。

“老年漂”与子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由于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会有矛盾,亦容易引发他们情绪波动,形成新的压力,而且因为没有熟悉的人际环境,他们有一种深刻的大城市“孤独感”。

TRky-hvvuiyn3023319.jpg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但更让他们感到压力的,是在大城市的就医问题。

上述两位老人每天念叨说,自己一定不能生病,只有身体健康才能给子女帮忙,不添乱。

但张大爷患有高血压、颈椎腰椎等疾病,今年2月初开始心脏也时有不舒服,血压高压经常在160-180区间,并不时伴有眩晕等症状。996外加经常出差的子女多次劝他去离家很近的三甲医院看病,老人却坚持不去,原因是需要做大检查,北京的医院费用太贵,也没有医保可以报销。

“执拗”的张大爷一直扛着。辗转几千里回到小县城后,检查发现由于血压得不到控制长期头晕,导致老年性脑改变,同时还发现有心脏早搏等现象。

这样的老人在北京非常常见。4月15日,在早教机构工作的姜元(化名)表示,他的父母也是因病返回甘肃老家。“我爸妈是上个月回去的,也因为医保不能报销。”

而家在北京大兴的张阿姨因为两个外孙女太小,没办法“迁徙”。

她告诉记者,“女儿女婿早上6点多出门,晚上10点多到家,两个外孙女几乎只有周日才能跟他们在一起,我们平时交流就是通过微信,我跟他们说一下两个外孙女一天的情况,他们的回复就是简单的‘哦’,‘知道了’,‘辛苦了’。”

谈到病痛,张阿姨说,仅高血压这一种病,她一年的医药和复查费用,需要自费1万多元。而她按照当地工资标准,每月退休金只有3000元不到。

2、“望而却步”的门诊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以及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因各种原因迁徙的数量逐渐增多,参保地与迁入地医保关系的转移、异地医疗费用的报销等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庭。

老年人一般都伴有各种疾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教授在我国第一个《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发布会上指出:

我国老年人平均患有6种疾病,治疗中常常多药合用,50%的老年人同时服用3种药物,25%服用4~6种药物,平均9.1种,多者达36种;联合用药品种越多,不良药物-药物相互作用(ADI)发生率越高。

但自从挂号费等医疗服务费上涨后,张大爷就经常自己去药店买药,很多药比医院贵、种类也不全。

“我们外地的老人,慢性病经常要拿药,医院限制开药量,门诊医保又不能报销,挂一次普通医生号50元,做个检查都是几百。太贵了。”张大爷告诉21新健康记者。

8_oA-hvvuiyn3023295.jpg

张大爷说,他一直在关注人社部关于异地医保的事情。2016年,看到“人社部表示,我国将于2016年底基本实现医保全国联网,同时启动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新闻时,他非常兴奋。

记者从国家人社部等相关部门了解到,关于费用报销,需要关注就医地目录和参保地情况:

就医地目录:明确了报销范围,药品、器材、诊疗服务等项目,哪些能报,哪些不能报,都是按照就医地的标准。

参保地待遇:明确了能报多少钱,起付线多少,报销比例多少,最高报销额度为多少,这些都是按照社保缴纳地的标准。

在异地就医方面,近几年的突破很大。

据国家人社部消息,截至2018年末,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15411家。

基层医疗机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12803家。其中,全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31.8万人次,医疗费用319.4亿元,基金支付188.5亿元。日均直接结算3612人次。次均住院费用2.4万元,次均基金支付1.4万元。

不过,尽管北京也有多家医院成为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但记者询问了多家三甲医院,得到的回复是,门诊不能报销,住院报销参照当地标准。

一位在北大人民医院住院的山西籍血液病患者家属告诉记者,他们能报销60%的住院费,其中还有一大部分医药费用不属于报销范围。

kFUt-hvvuiyn3023354.jpg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3、让人羡慕的上海

上海,是一个让张大爷非常有好感的城市,之前因为媒体对4+7新政落地的报道,让张大爷觉得上海吃药便宜。而近日“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医疗一体化八地互通门诊直接结算”的消息更是让他羡慕不已。

据了解,随着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的试点开展,现在上海和苏浙皖三省8个地区的四类人员,可以享受跨省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便利。

今年60岁的王玉英是浙江嘉兴市居民,近日,她到上海瑞金医院复诊,拿着浙江嘉兴市的医保卡在上海的医院里直接挂号付费结算,与上海市民一样方便。

像王玉英这样的异地转诊人员,只需要拿着当地医院转诊证明和自己的身份证、社保卡,就可以在嘉兴的医保部门进行异地就医备案,经过备案就可以到上海就医门诊直接结算了。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目前,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达成的合作协议,江苏、浙江、安徽等8个地区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及异地转诊人员等四类参保人员经过参保地医保部门备案后,可以在上海15家三级医院和金山区、松江区两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有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待遇,与此同时,这种互联互通是双向的,上海医保人员也能在试点地区享受门诊直接结算。

现在,长三角8个试点地区与上海在医保数据上已实现了双向互通。

根据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统计,长三角门诊异地医保直接结算试点启动后,截至2019年3月底,门诊直接结算量已达2.9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844.1万元,随着政策知晓度不断提高,直接结算量也在稳步上升。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处处长张勘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包括医疗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如何做到很好地辐射、很好地引领,我们负有共同的责任。在未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当中,上海的临床医学中心发挥效用,能级提升、辐射示范引领作用将会越来越展现出来。

4月19日,记者也联系了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异地参保的人员在北京医保门诊报销情况取决于参保地的情况。

“如果当地允许异地医保门诊报销,那么在北京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就可以实现实时报销。”

实际上,从打通异地医保报销到实时结算,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毗邻北京通州区的居住了90%以上北京居民的河北燕达养老院,花费了多年的时间,才打通了住院异地即时结算。

此前,河北燕达医院财务总监兼医保办主任郭更房向记者表示,医保即时结算需要一个过程,各地医保目录、社保基金、政策系统等不同都需要协调。

记者也采访了江西省多个县城的县长、县委书记,他们表示,本地的医保经费有限,对于异地门诊结算的目前还没有在考虑议程上。

这一点张大爷深有体会。他向当地医院咨询此前国家提出的将高血压门诊“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的事情,相关负责人表示让他排队,先让病情更严重的报销。

张大爷虽然在外地老家治疗,却仍每天牵挂着在北京的儿孙们,甚至心生自责,没能更好地帮到儿女。他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什么时候可以异地门诊医保报销,就能踏实地再到北京带小孩了。(记者 朱萍)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