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门市柳湖镇是甘肃省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暨移民安置项目新建移民乡镇,1998年开发建设,2006年7月正式挂牌建乡,2018年8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撤乡建镇,现辖5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安置国扶县岷县移民群众1390户、6301人,辖区面积49.47平方公里,耕地3.28万亩。镇党委下设党支部6个,共有党员192名。
近年来,该镇立足移民群众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后劲弱的实际,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铁人先锋”行动为引擎,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统领,通过深入挖掘戈壁农业资源,充分借鉴省内外发展戈壁农业的成功经验,创新采用“五户联建”模式,主攻富民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拱棚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促进党建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突出发挥了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全面激活了全镇发展新活力,为全镇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面对常规农作物收益低,经济作物价格持续低迷等影响因素,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转变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新路径,立足全镇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环境污染和病虫害少,具有生产高品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独特自然条件,大力兴建党建扶贫产业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发展以日光温室和钢架拱棚为主的高效设施产业,闯出了一条集党建助推设施农业、高效农业、节水农业、智慧农业发展为一体、农产品产供销相衔接的戈壁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完善园区建设,夯实发展基础。镇党委、政府紧盯戈壁生态农业发展,坚持将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戈壁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抓手,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原则,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规划建设以岷州戈壁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的扶贫产业园。截止目前,已建成日光温室200亩,钢架拱棚150亩。同时,加大对扶贫产业园区的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完善,配套新建了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的党员技术服务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展示销售中心、冷链仓储库等附属设施,实现党建与脱贫、种植与育苗、基质生产、市场培育等关键环节相互衔接,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承载力,减少贫困户的资金投入,为产业持续做强做大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后劲。依托省市脱贫攻坚产业扶持精神和玉门市“一户一策”增收产业补助政策,镇党委、政府经实地考察、多方调研、会议研究,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利用扶贫资金,由村“两委”全力落实、合作社牵头抓总、龙头企业托底、产业党员示范引领,采取“合作社+产业党员+5户贫困户”的联建模式,以每户2万元的扶持资金入股联建,实行成本折股量化,收益按占股分红,集中连片打建扶贫日光温室60亩/30座,有效解决150户贫困户和巩固提高户的脱贫问题。每座日光温室每年可实现种植收入2-3万元,可为其余4户贫困户分红2000元。同时,常年吸纳2-3名/座的富余劳动力到日光温室产业园区务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有效普及了现代日光温室种植经营技术,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无技术、无产业、收入低等瓶颈问题,找到了一条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强化技术支撑,提升发展水平。以兴柳农产品种植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示范带动贫困户种植管理日光温室,专门赴山东农业大县寿光聘请1名专业技术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组建成“1名党委委员+1名外聘技术骨干+每村1名包村党员干部+数名示范带动农民党员+联建日光温室”的党员帮扶队,全年驻点、全程指导园区设施农业种植,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套设施、统一育苗、统一栽植、统一田间管理“五个统一”,通过试验示范种植产量高、口感好的西甜瓜、圣女果、小辣椒、秋葵、羊角蜜等特色农产品,示范带动园区日光温室科学种植,促进设施产业增产增收增效益,每座日光温室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每座钢架拱棚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充分发挥了日光温室、拱棚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经济效益。另外,为方便种植户交流经验,技术员还为“五户联建”的150户贫困户建立了“岷州园区日光温室工作微信群”,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种植户对温室种植技巧的学习。
健全销售网络,畅通农产品下游。积极联系酒泉春光市场、盛天农业等农产品购销企业签订销售订单,利用其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向酒嘉地区大型超市、酒店等高档场所,销售园区农产品;在玉门新市区建成“盛美柳湖”特色农产品直营店,定点销售园区农产品;在园区建成农村电商展示体验馆,带动5个村电商室良性发展运营,着力打造一支“电商扶贫”微电商运营团队,负责做好全镇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人员培训、线上线下销售等工作;每年举办一届柳湖镇农产品采摘节,扩大影响力,吸引外来游客进园采摘。通过多种渠道促销农产品,打消了种植户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党建引领,创新贫困户“五户联建”日光温室模式,可以帮助贫困户建立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中长期产业,是保证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坚实支撑。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
一是由支部引领,促进园区规范化管理和运行。以人才实训基地为依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满足党员贫困户集中培训、个性化学习和信息服务的需要。推行“因需设岗”“按人定岗”,鼓励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和特长,认岗上岗,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比如:富民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厚峰同志已种植日光温室多年,逐步掌握了一整套适合我镇温室发展的成熟技术,现担任岷州园区种植技术总指导。
二是由合作社带动,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园区科技提升、品质增收。提供销售信息、联合生产、规模经营,有效将分散资金、劳动力、市场组织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户共同致富。同时,依靠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化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党员+脱贫农户”转变,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农产品增加值等问题,促进农业增效。
三是贫困户发展实现提升,借助产业扶持政策引导贫困户由传统大田种植向高效设施种植转变,收入稳定性得到进一步保障,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发展设施产业的信心。同时,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