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朱学春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综合】“绿水青山环绕着她,春华秋实温馨的家,…………………神奇的景哟,凉爽的夏,土家儿女欢迎你,欢迎你来到我的家!”诗人冉崇宇用朴素的文字,深情的感召,勾勒出凉城利川——湖北恩施的一座低调小城,中国最美的地方。
为避直逼四十度的酷暑,笔者一行确定了凉城利川的行程。8月14日上午9点14分从汉囗站出发,历时4个多小时抵达利川站。来自栖溪谷民俗村的李师傅已恭候站台,一小时之后到达栖溪谷。
一路上,白灿灿的日光不减武汉,但凉爽的风让日光温暖,透明不灼人。满山的苞谷挺立在凉风中,摇着淡黄色的浓须,拍着鼓嘟嘟的玉米棒,清香诱人,姊妹们一扫斯文,大叫:“要吃煮玉米,吃个够!”淳朴的李师傅呵呵地笑:“咱家玉米有的是。”
一路山风,一路玉米香,一路欢笶,满怀欣喜。一个弯转,百里荷湖直扑眼帘,栖溪谷民俗村竟在荷花湖畔。八月的荷:荷叶田田,荷花婷婷,莲蓬点点,清香拂面,暑气尽消。一栋栋民俗白墙红栏蓝盖顶,在碧湖边格外养眼,透着清新,乡气,与久违的心绪……。

苞谷遍野 荷香绕梦
走出苞谷地,穿过荷花湖,迎接我们的是满桌风味菜肴:莲藕玉米炖排骨,野菜杂烩烧野鳝,青椒炒高粱糕,清炒荷梗,荷花鱼配莲花等等,我们吃呆了肠胃,看傻了眼,一个个伶牙利齿变唏嘘。
吃罢,二楼是宿处,前面是阳台,放眼山舒眉黛,荷影婆娑,后窗临倚山坡,满目苍翠,野花妖冶,满屋清凉洗尽旅途劳顿。放好行李,我们沐着苍茫夜色,隐身荷原。守湖的爹爹拿着喇叭高一声低一声的叫着:“采一朵荷花伍拾,摘一个莲蓬只准吃不准带。”“完了,我采了荷叶。”顽皮的小彭直叫为什么先低音后高音呢,我小碎步跑到亭子里去认错,老爹爹说下不为例,我又莲步快移,给姊妹们报喜,那份欢畅让我们流连忘返。
吃着莲蓬满嘴香,叽叽喳喳到宿处,却关在门外,九点不到,山野已在静穆中,朦胧的莲湖,安卧的民舍,一切悄然。
大都市的喧哗,多年的挑灯夜战,已不分昼夜,也许睡觉于我们只是生理的需求,而这里的夜宁静,小昆虫啾啾,唧唧,嗡嗡,恰似绝妙的催眠曲。我们盖好薄被,在聆听中,呼吸着幽幽荷香及玉米,野花的气息进入梦乡。那是沉静的眠,安抚的眠,深深的眠……
醒来,户外的一切沐着露珠,灿阳带着温和的问候,带着萌孩的笑。

夕照烟霞 淳朴农家
第二天,龙缸归来。石笋河泛舟,那份心境如清流碧波在山间流淌,自在惬意。途中看了谋道的千年巨杉,感受了挂在山腰的苏马荡天然氧巴,疯玩了齐岳山跑马场,在万县的重庆小吃已让肠胃唱起了空城计。民俗的阿嫂已下班,我们走过一家家农户,夕阳下的炊烟在屋项山腰袅袅,在山间透着烟火的香味,我们的肠胃在异口同声地说:“要是能吃一根玉米棒子多好呀。”这时,一个慈详的老婆婆正望着我们笑,我试探着问:“您家有玉米棒子卖么?”“有的,沒卖过。”“我们几个要吃煮玉米。”
“好的,你们去转转,一小时后回来吃。”

老人的媳妇从屋里出来,热情地说。我们又来了精神,踱到荷花池,找几个莲蓬充饥,一进莲湖,一大袋莲蓬倚栏立着,我们欣喜不已,放了几元钱,正准备吃。“不好吃,老啦,你们看着。” 一个年轻小伙动作麻利翻到栏外,身成一字,从湖中採来几个新鲜莲蓬递给我们。
我们四处窥视,小伙朗声笑道:“听他瞎叫,唬人的。” 却见那爹爹果真望着别处,我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来到农家,那红衫绿裤的小媳妇端着满满一铝盆玉米,老人已摆开小桌,六把小竹椅,我们边吃边聊着家常。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立在门边望着我们,“来,吃一个,小帅哥。”小男孩怯生生的,一瞬间,接过玉米,一溜烟跑了,那机灵透着涩涩的笑,让我们开怀不己。

每个玉米我们留下三元钱,淳朴的村民直叫不好意思,那朴素温馨的笑,多么干净明朗,我不由想起那曾经属于我的农家小院,过世的祖父祖母,日出而作日夕而归的父母,手足情深的姊妹兄弟,沐着月光吃玉米,尝鲜桃,星光下听歌谣的情景……。
心的静谧,尘世中繁杂的向住与追求,顷刻间变得微不足道。远处静默的群山,竹篱边时隐现,在轻风淡月下浅笑的太阳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于四十一岁从官场隐退,醉心于山野的陶渊明,我突然又多了一份理解。
“不须养鸟,每天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口挂一幅巨画一一名叫自然。”这是李乐薇笔下山间小屋纯美的画面,关于小屋,除了是乡人的生存之所,更是旅者的精神家园,乡野小屋的故事总是如山般坚守,如水般绵长……。
夜,在静谧中拉上帷幕……

大水井 大文化
如果李乐薇的山间小屋是她遗世独立的避所,那么就有一种向往中的虚幻。我们来到民俗村,望茫茫群山,沟谷河床,则坚信,这所小屋会带给我们新奇故事.,山野情趣和书本外的文化。
我们石笋河泛青舟,齐岳山跑马场,苏马荡闲庭信步,谋道观水杉王,这一切让我沉醉自然山水,而大水井令我不得不惊叹山野文化的博大精深。
俗,俗得让人讶然失笑。那大水井的大门是精美的西洋建筑,倚栏凭眺,晴观群山连绵,红曰喷薄;雨观烟雨苍茫,白海汹涌。这般景致美仑美奂,足以惊艳天下!却不知这洋楼只是为和亲家比富有,博得美媳一笑。大门右四十五度角处才是真正的大门,大门是真正的中式建筑,门楣上是金色的“青莲美荫”,无论你何等身份,看见它,绝不敢小觑这“山野村夫”。更有趣的是倚门远眺,山峦呈左白虎右青龙,中间的长谷是龟蛇游弋,预示财源滚滚。啼笑间,这两扇门就会让你臣服在那“自然在心中,山水为我用”的胸怀;那黄家老院在这古建筑群中,太过简旧,但透出的是干净,清矍,似一位老者,有古道仙风之风范,让你顿生怀旧,知恩图报会融化钢筋水泥筑起的心墙;那宗祠的南北墙壁上,一忍一耐二字,至今光耀山间,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品性!那过失桥,整石上的瑕疵让人明白了人无完人,金无足尺的道理。

俗,俗得天真,俗得大智若愚;雅,雅得清新,雅得不露痕迹。那大大小小的扁额字墨,让人流连其间。那长工出身的李家兄弟,那収留他们的黄家长者,他们都是中华美德的践行者,才将官、商、文演绎到极致,才将俗和雅发挥到绝妙。
大水井确实惊呆了我们,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字一画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展示大文化的风采,我们的眼前无不浮现出在这庞大的古建筑群中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相貌体态:莲步轻移的小姐,那低檐下的妩媚;那威严的长者,那过失桥边的“龙颜”;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丰丝丰缕恒念物力维艰”。书写者对谷物的深情跃然字间,李盖吾挥笔“大水井”除了震摄入侵者,更是为后人留下谨诫文化……
“百鸟朝山草野文章存世 龙绕井烟村门户腾贵气”。
何等的自信,何等的不卑不亢,何等的霸气冲天外,恋恋不舍中,心存敬畏,悄离……

鱼木寨 土家风情
“鱼木寨也不错”。淳厚的李师傅告诉我们时间还早,鱼木寨在山顶悬崖上,浓荫遮盖很有趣,我们一听还有这样的去处,何乐而不为!
历经了九九十八弯的盘山路,穿越了一架架崇山峻岭,两个多小时到达鱼木寨。
过第一关是挂在悬崖上的一座只有一米多宽的石桥,下面是万丈深谷,恐高的我战战兢兢过了桥,鱼木寨门廓有三五米长,我想只要三五个士兵,足可以抵挡千军万马,第一次领略“一夫当关,万夫茣开”的情景,惊喜不已。
那林荫蔽盖的小寨,令我们神往,忽然间,道边有一块牌,我过去一看,原来是鱼木寨的故事典出,有人鬼同居的双寿居、五连间、亮梯子、向梓墓、向母墓……。这李师傅,这向导当的,回眸处,李师傅己在寨门口的躺椅上入眠了,看来我们是误打误闯来到了一个神秘小寨。

“五连间”是山上最庞大的建筑,让向司令一家及百名士兵在这里凭借天险,躲过了仇杀,那人鬼同居的奇观让人惊叹不已。在这里我寻到了比庄子学说更壮观的习俗,庄周梦蝶之后,达到无我境界,人物合一,而这里生死合一,人鬼同居。这幽冥的山间,本来就让人悚人,还在居室边建一座豪华的冥所,每逢节假曰,生者与死者同庆同乐,同饮同食。
山野中的向梓墓和向母墓,岁月的浸蚀,也没减弱它华丽的墓容,因为土家人认为死者为大。
我虽然无法接受,但我知道生与死是自然法则,生是节日,死也是节日。土家人把生死演绎得如梦如幻,他们生死之间的过程,就是生生不息,正因为这样,他们一代代朴素的积淀,才让山有了故事,才让他们有了信仰和精神,才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敬畏。
你知道吗?师傅顺口拈来的景点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不要门票,不要导游,在村寨里找任何一个人都会让你惊叹不己,因为他们的口中字字是经典,句句是故事,闲聊间就是一本巨著,一本生趣盎然的山中野史,让你如梦加幻,如痴如醉……。
五天,一晃而过,但激起的情怀却久久无法平服。

八百里清江源头美
千年的古杉更挺抜
古河床边听清泉
齐岳山顶醮烟霞
依山傍水的吊脚楼
是我永远的牵挂
……
冉崇宇的诗像清泉流过心田,那十里长廊、百里画屏,让文字汗颜,惟有亲临山间才能感受到“开门是一幅巨画,闭户是万般宁静;出行是醉人的氧巴,回归是人生的积淀”。
多年来,无数次跟随旅游巴士,伴着千百人流,在规定的旅程中,游风景,看民俗,住星级饭店,吃自助餐,在奔波中领略异域风情,真正让我心动的地方几乎没有。惟有这次,利川之行,栖溪谷,早出乡野拾贝,晚间莲乡觅梦;饿了食玉米,渴了喝清泉;文时弄姿态,俗时喊山卯。短短几天,不曾想留却不忍离去。
利川,栖溪谷,这里就是我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