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河南新乡10月6日电(任成顺刘克勤张新平)河南省辉县市沙窑乡小井村村委委员宋增煌平易近人,爱动脑筋,作事厚道务实,在那一道沟内口碑特好,深受村民的爱戴,在外界相当有影响力,他日思夜想助力家园脱贫致富,他响应国家号召2013年成立了《食全饰美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筹建农家乐,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不仅使自己的口袋富了起来,也带动了不少乡亲走上致富路。

特别是辉县市环境保护局扶贫工作队进驻小井村后第一书记穆学平十分关注合作社的发展状况,经常与宋增煌探讨发展方向,常到田间地头察看植物生长细节、收成收入等情况,使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小井村地处太行山深处,多年来,这里的村民靠山吃山,依靠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以及贩卖山货为生。由于地理位置十分偏远,每年收入微薄,不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宋增煌12岁那年父亲去世,与母亲和两个姐姐相依为命,家里条件十分艰苦,在母亲的教导下,养成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性格,婚后为增加家庭收入,他像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

倦鸟思家。“人不可能在外打工一辈子,我们迟早都得回家。”虽外面世界很精彩,但对比较恋家的宋增煌来说,家乡年迈的老母亲、读书的孩子一直是他心头最大的牵挂。“在外打工的日子并不好过,辛辛苦苦大半年,最后要工资还是个老大难。”宋增煌说,“一直都在苦苦等待和寻找机遇,想回家乡发展。”小井村虽然地处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区,却是轿顶山景区的所在地,风景十分优美。这里连绵大山常年青翠,清新空气有充足的负氧离子,更有历史悠久的赵魏龙脉长城。
2005年,轿顶山被旅游开发商看中,并着手景区开发建设。这让宋增煌看到了机遇:“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往山里度假旅游,家乡的环境这么好,将来肯定也会有很多人来。开个农家乐肯定不错。”说干就干,做规划、筹资金、买材料、请工人, 2007年,宋增煌把自家的老院子翻盖一新,一家名为 “新山村部落”的农家乐正式落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到轿顶山来登山游玩的游客日益增多,尤其到了周末或节假日,游客更是不少。 2008年至2012年间,农家乐让宋增煌的口袋富了起来。善于动脑筋的宋增煌在经营农家乐的同时发现,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爆,家乡的山楂、红薯、小米等农产品也能渐渐变成钱,甚至山上的野菜也能变成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如果能发动大家伙一块种植土特产,咱山区百姓不是都能增加一点收入吗?”宋增煌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和家乡百姓抱团发展,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

《食全饰美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流转山地100余亩,主要从事山楂、柿子、葡萄、梨、苹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合作社成员按照“自发组织、自主经营、协力发展、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集中种植,集中管理,集中开发销售。合作社生产加工坚持统一财务、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合作社储备420亩种植基地,设立专职技术人员,专职植保人员,统一培训,大致以10户为一组,制订规程,严格管理,集中作业,以规模和品质增强抗风险能力,增加市场竞争力。

小井村村两委觉得宋增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2017年推荐他去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2018年学习职业农民技术,伴随着小井村轿顶山景区的日益发展,宋增煌发现游客对村内山果十分感兴趣,他觉得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民俗采摘园”项目前景可观。2016年至2018年,投资67万元,流转整理村内贫困户土地100余亩,运用多次参加培训学来的知识,种植生态果园,其中种植果树8个品种,花草、中药6个品种,解决当地人以及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采摘园采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以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为主题,以在建网购和产品进超市为营销策略来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通过规范章程、科学管理、合理分配利益,建立良性运营机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坚信在国家惠农脱贫政策的帮扶下,依靠科学的管理机制,先进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以农为本,合作社一定会带领社员和贫困户走上富裕之路,为促进小井村经济发展添气聚力,”使他能成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农民而感到什分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