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枸杞市场乱象:硫磺熏、亚钠泡 “三无”枸杞贴牌变中宁特产

“自己吃、送人都可以,但千万别卖。”陈欢一边说,一边从不起眼的储物柜里取出精美的、标有“中宁枸杞”品牌的铁质包装盒,将干枸杞封装起来,递给顾客。

在中卫市开特产店的陈欢说,这枸杞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了包装上,“没有授权的枸杞,不能使用‘中宁枸杞’的牌子”。中宁枸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7年1月10日,当时的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中宁枸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说白了,陈欢销售的是假冒贴牌枸杞。8月中旬,新京报记者在宁夏中卫市等地调查发现,在当地枸杞交易市场,部分不法商户存在类似贴牌情况,还有个别商户,为了让干枸杞防虫、卖相好,用严禁用于食品行业的工业硫磺熏制枸杞,或用焦亚硫酸钠对枸杞浸泡烘制。而硫磺中所含的砷及过量的焦亚硫酸钠,都能损伤人体肝肾。

被贴牌包装的“中宁枸杞”

陈欢的特产店,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鼓楼东街。从6月中旬至9月底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是枸杞的销售旺季,这也是陈欢店里销售的主要特产。

8月18日中午,陈欢把散装干枸杞摆放在店铺门口显眼位置,并打上“特价”标签。他销售的干枸杞根据个头大小、色泽均匀度和产地,被分为多种级别和种类,价格从30多元一斤到100多元一斤不等。

这些散装干枸杞是他从市场批发而来,或者是从枸杞种植户处收购,但都不是产自当地有名的枸杞之乡中宁县。当客户购买散装干枸杞时,陈欢会将干枸杞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包装袋,而这些包装都印有“中宁枸杞”字样。

在与陈欢店铺相邻的另一家特产店内,新京报记者也发现上述包装盒。

“在当地来说,这种做法是很普遍的。”店主万美玲说,只要买到写有“中宁枸杞”字样的包装盒后,就可以把甘肃或者是青海产区的枸杞装进去,“冒充‘中宁枸杞’,别人看不出来。”万美玲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样做,包装内的枸杞与包装盒上的信息是不对应的,“说通俗点,这就是贴牌的‘三无产品’。”

“枸杞可以到市场上去批发散装的,包装可以另外买到,这就很容易造假。”陈欢介绍,中宁县号称中国枸杞之乡,“中宁枸杞”是一个很知名的品牌,所以这种利用包装来进行造假的事情,比较常见。

在陈欢和万美玲的微信里,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有开超市的,也有公司的,也有个人的,都是把散装的给他们包装成‘中宁枸杞’发过去。”

“包装袋是从一些厂家批发过来,”陈欢说,“一个普通的塑料包装袋,批发价5毛钱,好一点的铁盒子,在十块钱以内。”

对于贴牌假冒的“中宁枸杞”,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一直在查处。

早在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关于开展“中宁枸杞”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行动的通知中提出,市场出现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一些外地枸杞掺入中宁枸杞中或装入“中宁枸杞”证明商标包装物进行销售的现象。

“中宁枸杞”还是原农业部2017年公布的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之一,中宁县下属的11个乡镇、120个行政村成为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查询系统显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多名中宁当地枸杞种植户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要分辨真正的中宁枸杞,主要还是看外观,“中宁枸杞形状是椭圆或者是呈扁长的,枸杞果脐明显,果脐部位呈现明显的白色。另外相比其他地方的高糖分枸杞来说,中宁枸杞挤压后不结块”。

陈欢称,从外观来看,普通人很难分辨,要想买到真正的中宁枸杞,得找讲诚信的商家,或找大公司购买。

被不法批发商盯上的“毒”枸杞

陈欢、万美玲等销售商所售的散装枸杞,多来自于中宁枸杞市场。

中宁县城的枸杞市场是宁夏产区的主要集散地,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开始,来自各地的商贩和杞农,就开始交易枸杞,特别是在产新季节,成堆成堆的枸杞红成了一片,一些规模较大的批发商在此“安营扎寨”,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

按照市场内多名批发商的说法,“全国80%的枸杞从这里卖出去,每天交易量上百吨,到产新季节就更多”。

市场内,B区主要批发产自青海、甘肃地区的枸杞,而A区主要销售中宁县产区的枸杞,部分批发商也会销售中宁县以外的枸杞。

A区市场枸杞批发商葛文称,一些商贩把外地散装枸杞包装成“中宁枸杞”销售一事,大家都心知肚明,“相比冒牌货,有毒的枸杞危害更大。”

葛文所说的“有毒枸杞”,指的是用工业硫磺熏制,或者用焦亚硫酸钠浸泡烘制的干枸杞。

就在中宁枸杞市场内,一些干枸杞样品被标注“低硫”“低农残”的字样。葛文称,这是为了向前来购买的商贩说明,“这是硫磺熏过的,这是有农药残留的货。”

在中宁枸杞市场,这样的现象不止一家。

“一些枸杞没有写低硫,是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有没有,”葛文称,“在去产地收货的时候,一些种植户或者是加工户会告诉我们这个含不含硫,含有的,我们就写上低硫或者是低农残。”

新京报记者在市场内发现,一些写有低硫的干枸杞与同品质的枸杞价格相差并不大,商户为何还用工业硫磺、焦亚硫酸钠去熏、泡枸杞?

“利用硫磺进行加工后,枸杞保质期会被延长,防虫、利于保存,一些批发商还就专要这种低硫的。”A区市场批发商章洪解释道,这种枸杞被他们叫做“低硫枸杞”,另外用焦亚硫酸钠加工过的枸杞,被叫做“亚钠枸杞”,其作用都为了防虫且卖相好。

“硫磺不是我们加工的,是收上来的时候就有了。”在章洪的摊位中,她向新京报记者展示被硫磺熏制过的低硫枸杞,其颜色比普通枸杞更红,刺鼻气味不明显,“一般人看不出来低硫枸杞和普通枸杞的区别,所以很多批发商更喜欢低硫枸杞。”

葛文称,严格上来说,枸杞在加工过程中,工业硫磺和焦亚硫酸钠都是不允许添加的,都可能会损伤肝肾,“但现在,这种有毒的枸杞不在少数。”

在市场内,一名前来购买枸杞的批发商告诉新京报记者,硫磺加工过的枸杞,味道呈现酸、涩、苦感,虽然批发时这种枸杞有标注,但在销售终端,不可能向消费者说明是否添加了其他东西,“枸杞有没有问题,自己知道就行”,“这是行业内潜规则”。

枸杞加工厂内现工业硫磺

当地多名枸杞从业人员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枸杞本身含糖,在晒干后,要运往全国各地,怕高温,容易受潮发霉,所以部分商家会把枸杞用硫磺熏一下,让枸杞变得干燥,表皮变硬,不容易吸收水分,也防虫,可提高枸杞的保质期。

“用硫磺来加工枸杞,十多年前就出现了。”中宁县枸杞种植户陈俊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硫磺枸杞对人体有害,会损伤肾脏,当地也查得紧。近几年来,开始用焦亚硫酸钠代替硫磺加工枸杞,但过量的亚钠残留,对人体也有害。

陈俊所说的硫磺指工业硫磺。工业硫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和基本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化工、轻工、农药、橡胶、造纸等工业部门。固体工业硫磺通常有块状、粉状、粒状和片状,呈黄色和淡黄色。工业硫磺中有大量的砷,易造成肾功能不全及衰竭,亦可对肝功能造成损害。

硫磺熏制枸杞,一般都在烘干阶段。

陈俊介绍,干枸杞的传统制作方式是自然晒干,而现在,很多枸杞产地都有烘干加工公司,如果客户需要,加工公司就可以按需求对枸杞进行加硫或不加硫烘干。

8月20日,中卫市全天阴雨。

新京报记者来到承接枸杞烘干业务的中卫市宁夏源泉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一名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加工枸杞一般就两种,要么是晒干,要么就是烘干,“烘干的效率比晒干高,把鲜枸杞加工成干枸杞,一天时间就够了,比晒干更方便更快,能省下很多成本。”

相比靠天吃饭的晒干,用设备烘干是很多枸杞商户的首选。“一些商户使用我们烘干设备加工枸杞时,会添加工业硫磺进行加工,”这名工作人员称,“这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在宁夏源泉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内,新京报记者发现一带未经拆封,净含量为50公斤的工业硫磺。其包装袋上注明,“严禁用于食品加工和饲料加工”。

“这是客户留下没用完的,就在这里一直放着。”上述工作人员称,“这是市场里那些标注‘低硫枸杞’所使用的硫磺。”

据其介绍,该公司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对枸杞进行加工。所使用的工业硫磺是客户提供,并非公司所采购。“其实加这个对身体有害,我们也不愿意用,大多是客户自己来使用,我们就是租赁设备而已。”

商贩租用作坊加工“毒”枸杞

在离宁夏源泉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不足三公里的一个枸杞加工作坊内,作坊老板童桦正在对枸杞进行烘干,“有用硫磺的,也有用亚钠(焦亚硫酸钠)的。”

童桦即是枸杞种植户,也是一个枸杞加工户。和一些大型的枸杞加工工厂一样,他的作坊也对外承接枸杞加工业务。

童桦称,一些外地客商来中宁买到枸杞后,要找人加工成干枸杞,一些大型厂家的设备租用费用太高,就会找到一些小型的工厂或作坊进行烘干。“我们就代加工,一些客户要求加硫磺或者是亚钠(焦亚硫酸钠)。”童桦告诉新京报记者,加多少没有固定的量,全凭感觉,但不能太多,要不然会很容易发现。

童桦在其作坊内打开一袋已包装好的枸杞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客户定下的,加了硫磺,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吃起来还是有区别,带酸味。

在现场,新京报记者发现,加了硫磺的枸杞和其他无添加的枸杞区别不大,在量大的情况下,才能闻到刺鼻的味道。

童桦介绍,“加工枸杞有三种方式,要么用碱面(纯碱),要么用硫磺,要么就是亚钠(焦亚硫酸钠)。”

在童桦的枸杞加工作坊内,他指着一个枸杞清洗设备向记者说,用纯碱或者焦亚硫酸钠混合在清洗池的水里,把鲜枸杞放进去进行漂洗,然后烘干即可。

使用工业硫磺时候,只能是用熏。

童桦从作坊内取出一些白色粉末。“这是焦亚硫酸钠,只要溶在水里,就有一股臭味,”童桦将焦亚硫酸钠洒在积水的地面,记者用手蘸水,凑到鼻子处,味道刺鼻。

“也没个定量,但是确实不能加多。”童桦告诉新京报记者,“严格来说,这东西对人体有毒,不管是硫磺还是焦亚硫酸钠,都是不能加的。”

焦亚硫酸钠是常见的亚硫酸盐,白色,单斜晶体或粉末,对眼睛、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可污染水源。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硫化物烟气。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亚硫酸纤维素酯、硫化硫酸钠、有机化学药品、漂白织物等,还用作还原剂、防腐剂、去氯剂等。

“现在市场上有不少这种添加了东西(硫磺和焦亚硫酸钠)的枸杞,加了以后卖相好,所以不少商贩都喜欢这种。”童桦说,“要是自己吃就别买这种。”

商家曝光行业黑幕为枸杞正名

在枸杞行业,“硫磺枸杞”“亚钠枸杞”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近几年来,中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当地枸杞市场进行检查时,均发现有假冒伪劣枸杞和“毒”枸杞。2018年11月,中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就集中销毁一批硫磺熏蒸和二氧化硫超标枸杞。据当地媒体发布的消息,2018年,中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共查扣硫磺熏蒸枸杞2850.8公斤,二氧化硫超标枸杞5016.3公斤。

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查处,也有商家不断曝光行业黑幕,欲为“中宁枸杞”正名。

“硫磺枸杞、亚钠枸杞是在破坏整个行业的品牌,”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的高应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曝光出来的内幕。”

高应是中卫市人,家里从事枸杞种植、加工、销售已近十年。三年前,他从上海回到中卫市,开网店销售自家的枸杞,并贴上“无亚钠、无硫磺”的标签。

今年6月,高应在某短视频平台开通账号,开始曝光枸杞行业内幕,直言“硫磺枸杞”和“焦亚硫酸钠枸杞”的危害。一开始,家人并不支持高应的做法,“认为会遭到同行报复,带来麻烦。”高应则回应家人,“不能让毒枸杞害人。”

高应每一次在发布“曝光毒枸杞”的视频后,总会有网友留言,“说得那么直白,不怕被报复吗?”高应做出回复:“做有良心的事情,不怕。”

关注高应短视频账号的人数超过1万,在短视频行业,并不算高关注度的自媒体,“但是,最少有一万多人能知道行业中的这些黑幕。”高应说。

为了让客户放心,高应还拍摄检测流程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此举也得到了更多的客户信任。

高应表示,一般消费者不知道那些枸杞是添加了硫磺和焦亚硫酸钠的,也不会因为那么一点枸杞拿去做检测,“我就从我做起,在我卖出去的产品中,还带上检测用的试剂。”他说,正因为“毒”枸杞事件屡禁不止,才会想到拍摄检测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一方面是提醒,另一方面也是利用传播来阻止这种恶行。

“不管是为了减少运输和储存成本,还是增加卖相,用工业硫磺和焦亚硫酸钠来加工枸杞是绝对不允许的。”中国食品行产业分析师朱丹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相关部门加大处罚力度可能会好些。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