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第一届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潜山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安徽潜山10月26日电(王海珠 通讯员英文)2019年10月26日,一个位于安徽天柱山后山万亩竹海之中的古朴村落突然热闹起来。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多名专家学者云集潜山市万涧村,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探讨传统村落可持续保护模式问题。

1.jpg

安徽省潜山市,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潜山。其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柱山,2018年因旅游特色撤县设市。

美丽乡村是潜山的一张靓丽名片。该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古村落保护,不搞大拆大建、努力留住“乡愁”、发展全域旅游,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2.jpeg

潜山市万涧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8年,受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建筑大学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组成的联合团队在潜山万涧村、绩溪尚村两地开展皖南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试点项目尝试以多专业协同的陪伴式规划,综合解决传统村落在规划建筑、社会组织、产业发展、机制建设、文化传承等领域复杂交织的问题,以期探索能兼顾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

两年时间里,在潜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驻村规划师在万涧村驻地提供技术援助,引导村民构建了“理事会+合作社”的双机制架构,完成3处、涉及41户、逾3000平方米的古民居流转保护工作。他们尝试将传统建筑(传统建筑遗迹)改造为村民活动中心、旅游服务点、民宿、老年人服务中心、山区儿童公益书屋、民俗展馆等公共性项目,并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经济合作社为依托,结合社会公益力量,对修缮改造后的建筑实行现代化的运营管理。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们组建了施工队,参与到村落民居立面改造、古建筑修缮、河道整治、景观提升等工作,带动务工364人次,为村民增收十余万元。

6.jpg

在前期工作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联合团队与潜山市委市政府均希望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为相关工作把脉开方,更好推进试点,并冀此引发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更多的关注和探讨。由此,第一届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潜山论坛应运而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金三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靳东晓、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洪晃、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景跃进、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郭伟和等在乡村规划、社会学、文化和投融资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齐聚潜山,展开了本次讨论。

3.jpg

本次论坛共分为四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村民主体性与外部力量引入、传统村落中的现代设计、传统村落中的社会组织形态、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与传承。与会专家以圆桌方式进行探讨,气氛轻松热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张静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其基本背景有二:一是改革开放之前城乡有别的分立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民工流动及城镇化大潮。这两个历史背景,决定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作为幅员辽阔、十几亿人口、又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我们不可能像城市国家一样,通过自然城镇化进程取消乡村,消灭农民,任由乡村走向衰败;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也不能违背历史规律,逆历史而动,阻止城镇化演进的基本趋势和农民提升生活水平、教育水平,改进文化环境的追求。所以适合中国的传统村落可持续保护道路,是需要保留和维护乡村,但同时提升乡村的生活水平。

4.jpg

金三林认为,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乡村文化关系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不论是固化的村落、庭院、宗祠,还是活化的风俗习惯、传统工艺、民间文艺,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情思。所以说,传统村落保护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村民主体与外部力量的关系,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关系等。前提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明确相关政策要求,既要指出方向又要划定红线。

靳东晓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与传承的载体至少包括建筑、街道等空间载体,山、水等空间环境,以及依托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特色产业;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与传承的主体包括非遗传承人以及必要的原住民,保护“载体”与“主体”同样重要。

张全提出,尊重村民的主体性是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村民是传统村落的主人。如何构建合理的村落管理架构和运营管理架构是支持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让村落中的人更好的生活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命题,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将可能造成保护工作的整体失败。

5.jpg

洪晃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不一定要把村民请上楼,而是要给村民造就新的生机,要给古老的村庄新的造血机制。乡村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引入外部力量,如何在原住民和外来者之间建立信任和共同的经济利益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吴重庆提出,乡村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切入点是公共空间建设,有了公共空间,较大范围的人际互动交流才有可能。目前乡村严重缺乏公共空间。南方的传统村落一般都有祠堂,这是难得的公共空间。政府可以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祠堂的社会功能,利用此公共空间的活动人群也不必局限于本族之内。传统建筑公共性功能的拓展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方向。

1.png

郭伟和认为,古村落文化是和村民的生计模式结合在一起的,当今古村落文化衰落最大的根源是单一工具理性下的第一现代性发展模式问题,人们逃离乡村、奔向城市、遗失传统。所幸对于第一现代性的反思后,提出了第二现代性,强调个体生命历程的反思性、 城乡关系的可逆性以及对传统的发明和尊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在第二现代性理念下,把传统乡村文明再造出来,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基础设施,让村民通过传统文明的复兴而能过上体面又尊严的生活。这才是古村落活化和传承的根本出路。

专家一行实地考察了万涧村杨家老屋民俗博物馆、杨家祠堂、杨家花屋青年旅社等传统建筑,详细了解万涧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策划、模式及实施等情况,还到杨家大屋山区儿童图书馆参加了由中规院党费定向捐建的萤萤公益书屋开馆仪式。

潜山市市委书记张劲松、市长梅耐雪出席论坛并发言。对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潜山的建议和帮助予以感谢,并表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第一届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潜山论坛是起点,希望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更多领域专家学者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平台。


【责任编辑:王海珠】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