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安徽潜山10月26日电(王海珠 通讯员英文)2019年10月26日,一个位于安徽天柱山后山万亩竹海之中的古朴村落突然热闹起来。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多名专家学者云集潜山市万涧村,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探讨传统村落可持续保护模式问题。

安徽省潜山市,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的美誉,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潜山。其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柱山,2018年因旅游特色撤县设市。
美丽乡村是潜山的一张靓丽名片。该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古村落保护,不搞大拆大建、努力留住“乡愁”、发展全域旅游,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潜山市万涧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8年,受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建筑大学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组成的联合团队在潜山万涧村、绩溪尚村两地开展皖南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试点项目尝试以多专业协同的陪伴式规划,综合解决传统村落在规划建筑、社会组织、产业发展、机制建设、文化传承等领域复杂交织的问题,以期探索能兼顾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
两年时间里,在潜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驻村规划师在万涧村驻地提供技术援助,引导村民构建了“理事会+合作社”的双机制架构,完成3处、涉及41户、逾3000平方米的古民居流转保护工作。他们尝试将传统建筑(传统建筑遗迹)改造为村民活动中心、旅游服务点、民宿、老年人服务中心、山区儿童公益书屋、民俗展馆等公共性项目,并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经济合作社为依托,结合社会公益力量,对修缮改造后的建筑实行现代化的运营管理。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们组建了施工队,参与到村落民居立面改造、古建筑修缮、河道整治、景观提升等工作,带动务工364人次,为村民增收十余万元。

在前期工作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联合团队与潜山市委市政府均希望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为相关工作把脉开方,更好推进试点,并冀此引发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更多的关注和探讨。由此,第一届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潜山论坛应运而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金三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靳东晓、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洪晃、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景跃进、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郭伟和等在乡村规划、社会学、文化和投融资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齐聚潜山,展开了本次讨论。

本次论坛共分为四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村民主体性与外部力量引入、传统村落中的现代设计、传统村落中的社会组织形态、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与传承。与会专家以圆桌方式进行探讨,气氛轻松热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张静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其基本背景有二:一是改革开放之前城乡有别的分立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民工流动及城镇化大潮。这两个历史背景,决定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作为幅员辽阔、十几亿人口、又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我们不可能像城市国家一样,通过自然城镇化进程取消乡村,消灭农民,任由乡村走向衰败;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也不能违背历史规律,逆历史而动,阻止城镇化演进的基本趋势和农民提升生活水平、教育水平,改进文化环境的追求。所以适合中国的传统村落可持续保护道路,是需要保留和维护乡村,但同时提升乡村的生活水平。

金三林认为,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乡村文化关系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不论是固化的村落、庭院、宗祠,还是活化的风俗习惯、传统工艺、民间文艺,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情思。所以说,传统村落保护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村民主体与外部力量的关系,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关系等。前提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明确相关政策要求,既要指出方向又要划定红线。
靳东晓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与传承的载体至少包括建筑、街道等空间载体,山、水等空间环境,以及依托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特色产业;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与传承的主体包括非遗传承人以及必要的原住民,保护“载体”与“主体”同样重要。
张全提出,尊重村民的主体性是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村民是传统村落的主人。如何构建合理的村落管理架构和运营管理架构是支持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让村落中的人更好的生活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命题,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将可能造成保护工作的整体失败。

洪晃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不一定要把村民请上楼,而是要给村民造就新的生机,要给古老的村庄新的造血机制。乡村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引入外部力量,如何在原住民和外来者之间建立信任和共同的经济利益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吴重庆提出,乡村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切入点是公共空间建设,有了公共空间,较大范围的人际互动交流才有可能。目前乡村严重缺乏公共空间。南方的传统村落一般都有祠堂,这是难得的公共空间。政府可以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祠堂的社会功能,利用此公共空间的活动人群也不必局限于本族之内。传统建筑公共性功能的拓展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方向。

郭伟和认为,古村落文化是和村民的生计模式结合在一起的,当今古村落文化衰落最大的根源是单一工具理性下的第一现代性发展模式问题,人们逃离乡村、奔向城市、遗失传统。所幸对于第一现代性的反思后,提出了第二现代性,强调个体生命历程的反思性、 城乡关系的可逆性以及对传统的发明和尊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在第二现代性理念下,把传统乡村文明再造出来,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基础设施,让村民通过传统文明的复兴而能过上体面又尊严的生活。这才是古村落活化和传承的根本出路。
专家一行实地考察了万涧村杨家老屋民俗博物馆、杨家祠堂、杨家花屋青年旅社等传统建筑,详细了解万涧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策划、模式及实施等情况,还到杨家大屋山区儿童图书馆参加了由中规院党费定向捐建的萤萤公益书屋开馆仪式。
潜山市市委书记张劲松、市长梅耐雪出席论坛并发言。对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潜山的建议和帮助予以感谢,并表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第一届传统村落可持续性保护潜山论坛是起点,希望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更多领域专家学者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