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临海对虾”品牌领衔渔业高质量发展——首届全国白对虾产业绿色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北京11月8日电(王海珠综合)从中国渔业协会获悉,由中国渔业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全国白对虾产业绿色发展大会于2019年11月1日在浙江省临海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养殖及加工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话白对虾产业的绿色发展。

1.jpg

本次大会以“绿色、品牌、科技”为主题,通过产业大会、现场研讨、烹饪比赛、品鉴体验等活动形式,促进白对虾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加强交流,推动白对虾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桂建芳,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楼晓云,中国渔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雷,台州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局长张宇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临海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丹发表致辞,副市长、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明堂主持会议。

“临海对虾”作为此次大会的“主角”,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渔业协会和水产技术推广专家、学者、业者的高度关注。

图: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致辞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白对虾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比如正面临着种苗退化、加工精深差、天灾病害多等问题。他建议,对虾发展,苗种优先。要把白对虾的种苗生产作为白对虾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只有在种虾上占领了制高点,才能掌握白对虾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高度重视白对虾种业发展与体系建设,下大力量抓好白对虾良种场和种苗基地建设,培育新品种,推进提纯复壮,下决心淘汰落后品种,想方设法引进新品种,大力实施白对虾种业工程,支持科研人员投身种业发展。

赵兴武指出,由于养虾最大的敌人是病害,还要加大对病害防治的研发力度。

在精深加工方面,赵兴武说,在2010年以前,小龙虾既不红,又不火,主要以出口为主。2011年以后,由于加工和精深加工搞得好,闯出了一条以加助吃,以吃促养的成功之路。白对虾业界要向小龙虾学习,加大对白对虾加工和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

图:临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丹致辞

临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丹在会上致辞表示,临海是海洋渔业大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一直以来,临海市把渔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出台了渔业发展扶持政策,狠抓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工作,渔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临海市实现渔业总产值30.2亿元。白对虾养殖业作为我市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临海市养殖面积超1万亩,产值超2亿元,建成了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白对虾设施养殖基地,首创了国内先进的高位池伞式温棚“常年多茬养殖”和“高密度常年分级养殖”技术,率先采用生态海水养殖白对虾养殖技术模式,推进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己经成为了全国白对虾设施化养殖样板区。

同时,该市集中力量进行育苗技术攻关,在浙江省率先突破优质白对虾繁育的技术瓶颈,实现白对虾从苗种到养殖的有效衔接,完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现年苗种生产能力达10亿尾,实现了苗种供应来源的本地化。

临海是海洋大市,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此基础上,该市从苗种、养殖模式、饲料投喂到配套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控,促进“临海对虾“品质不断优化。目前,已连续九次获国家、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去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临海对虾还被冠以“国”字号头衔,授予了临海“中国白对虾之乡”的荣誉称号。

近年来,临海深入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持续推进渔业绿色、安全、融合、开放、规范发展,促进绿色兴渔、质量兴渔、品牌强渔。

借此次首届全国白对虾产业发展现场会在临海召开的契机,临海市将以“临海对虾”产业为引领,继续加强区域渔业公共品牌创建,依靠生态养殖、休闲渔业、特色渔村等发展,做活渔业文章,走出一条渔民致富的新路子。

图:全国白对虾产业绿色发展大会现场

图: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在会上做“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报告称,当前,水产养殖业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成本压力:投喂不精准,营养浪费大;二是,环境压力:技术标准低、环境恶化重;三是,安全压力:入行门槛低、品质参差不齐。

桂建芳指出,如今,水产养殖模式也发生了关键变化。一是朝集约化、设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改变我国水产养殖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养殖现状,通过关键技术及其技术集成,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损失和减少用药等,有效减轻药物残留和富营养化对水环境质量与负载的影响,保护水环境和生态优化;二是朝生态化和有机化的方向发展。比如,稻渔综合种养就是在充分利用水生动物生长所需食物链,和稻谷生长营养需求的生态功能优势,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和稻田杂草,增加水体营养盐,提高稻田土壤肥力,还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有利于降低稻田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量,增加稻田的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生产出更多质量安全的稻米和水产品。

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雷现场做“病害与环保压力下的对虾产业发展对策”的报告称,国内的消费习惯支撑了高虾价,而成功率不稳定又导致市场缺口始终存在。未来的虾价会相对维持在高位。不过,会随着季节和进口形势波动。“不怕卖不掉,只怕养不出。”对于未来趋势,他认为,白对虾养殖的利润应来自于稳定生产和持续需求,而不是过山车式的高虾价和低成功率。

王雷称,未来三年内,全球各大产区都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1年达到530万吨。其中,东南亚产量超过180万吨,中国恢复至150万吨,美洲产量逼近120万吨,印度将保持在60万吨上下。此外,2019年及以后,全球虾的供应增长势头将持续。由于中国养殖产量回升缓慢,进口数量将会持续增加。

王雷还表示,行业未来如何发展,需要的是技术提升、模式创新和理念转变。其中苗种是成功的基础,选苗要有原则,标粗应上升到重要高度,要重视选人、选场。养殖模式优化,工厂化养殖是未来主流方向,大水面生态养殖减轻环保压力。厄瓜多尔养虾产量世界第五,是全球公认的优质大虾的代名词,其中差异在理念,巨大的池塘、简单的设施和投入品、严控规模的低密度养殖,实现了可持续的多年稳步发展。

大会还进行了鱼王、虾王拍卖及捐赠仪式和中国水库胖头鱼、白对虾烹饪技能大奖赛及颁奖礼。来自临海牛头山水库的36斤胖头鱼王和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的一缸白对虾王分别拍出了3.5万元和3.6万元的高价。两家单位均将拍卖所得款项捐赠给临海对口支援建设的四川松潘县。(来源:中国渔业协会官网)


【责任编辑:王海珠】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