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网约车如何更加安全出行?

近日,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约谈滴滴出行、高德、哈啰出行等8家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旨在共同为交通运输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根据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约车安全发展研究报告》,目前国内每3个打车者中,至少有1人使用网约车。获得城市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已超140家。网约车、顺风车行业给大众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其安全、稳定问题也引发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网约车如何能更加安全出行?本报就此进行了采访。

网约车安全是底线

11月9日凌晨3点,南京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行凶者和受害者分别为滴滴快车的司机与乘客。根据事发时的车内录音,乘客在行程中要求司机超速行驶,遭到司机拒绝后,双方发生了口角,司机刘某将随身携带的匕首刺入乘客右臂。

此事一经报道引发了各界对网约车安全保障问题的热议。

经常使用网约车平台出行的大学生青青表示,虽然该事件中的乘客要求不合理,但这样的事件一出,乘坐网约车更提心吊胆了。另外,平台公司应该有规定禁止司机携带管制刀具,但具体怎么落实是个问题。

网约车司机管师傅则表示:“不能一味地怪罪司机,万一遇到什么意外,司机也需要防身啊。”更多网友提出,独身一人在夜晚根本不敢使用网约车,唯恐新闻里发生的意外、事故降临到自己身上。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安全是网约车的最低限制,保障乘客、司机的安全,成为大众的共识。

莫因个案放大“危险性”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丙万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结合发展新形势,把安全整改的成效制度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企业制度和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是大众的期待。

熊丙万表示,公众不能因为有个案,就放大了网约车安全问题的危险性,但同时必须加强监管、促进平台做好服务,提高出行品质。“网约车平台作为交通运输活动的组织机构之一,应保证交通运输从业人员以及相应服务的安全品质。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6条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权益。”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及各个省市对于网约车暂行管理办法规定的细则,都可作为监管的法律依据。

多平台“出招”保安全

在下线整改435天后,从11月20日起,滴滴顺风车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等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上海政法学院教授赵运锋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滴滴顺风车为重新上线所制定的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对提高顺风车安全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携手公安机关对注册车进行背景审查对滴滴平台澄源正本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美团打车在线下设置了司机“安全小屋”,又开发上线了“驾驶员考试”功能,可以实现每日出车前的安全考试、定期集中考试等功能。首汽约车主要以内部风控为主,加强内部评比,从全国优秀司机中评选出“安全王”、“守护王”和“好评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对于网约车平台上的现有措施,熊丙万表示,不管是安全准入、对驾驶员资质的审核,还是说行驶过程中的紧急联系人措施、紧急呼叫措施以及一些安全提醒信息,网约车平台公司近年来的整体进步值得肯定。

针对平台公司,赵运锋提出了以下改善的方向。首先要对司机的审核应由形式审查向实质审查转变。例如,可增加对司机是否存在犯罪记录的审查、是否存在复杂人际关系审查,并适时增加对司机的心理测试,以切实避免司机本身问题导致的网约车问题的发生。另外,网约车平台应尽快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引导司乘通过合理、合法渠道解决纠纷,避免司乘冲突向犯罪转化。(叶 子 任妍妍)


【责任编辑:欧阳雪】

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正式公布,数据造假将追究终身责任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基本法”来了,这部条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步入法治化轨道。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20号国务院令,公布《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该条例已于2025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首部综合性行政法规,该条例系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公共监测、自行监

镜鉴正义:全国公安机关配发130万部执法记录仪,构筑阳光执法新防线

全国公安机关已为一线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130万余部,全程现场记录,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自觉依法履职。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警务装备智能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执法透明化进程实现里程碑式突破。技术革新驱动执法范式变革2025年警用执法记录仪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公安部最新修订的《警用装备智能化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执法记录仪全

漳浦法院开展集中强制执行行动 执结案件24件到位金额927万元

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福建漳州漳浦法院积极响应市中级法院部署,全面投入“八闽‘执’击,惠民安商”全市集中强制执行行动。本次行动由院长一线指挥,调集警车5部、干警24名,聚焦涉企、涉民生等重点案件,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财政部出新规压实会计责任,首推“责任清单”治理财务乱象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微观投资决策,也关乎宏观调控效能。一份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将成为构建高效会计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基石。财政部11月10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会计工作责任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首次将分散在各种法规中的会计工作责任系统梳理为清晰的会计责任清单。这份七大部分构成的《意见》旨在解决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会计工作存在的责

(首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公益)大讲堂在京隆重举行

密切呼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汇聚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实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深入解析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全力推进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招重拳整治,中央网信办启动两个月专项行动

低俗引诱、虚假人设、诱导未成年人、刺激非理性打赏——这些网络直播中的突出问题将成为未来两个月专项整治的重点目标。10月28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此举旨在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四方面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督促平台完善直播打赏运行规则,健全直

厦门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服务型执法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温度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跨境数据流动获法治保障,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新规落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公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重要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出境认证制度全面落地,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办法》对个人信息出境认证的适用情形、申请方式、认证要求及证书有效期等作出了细化规定,旨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出境认证活动,同时

里程碑!最高法公布行政诉讼法修正十周年七大标杆案例,直指征地拆迁、环保执法痛点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法修正施行十周年之际发布七大典型案例,涵盖行政复议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知识产权保护、民行交叉争议解决等核心领域,以“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司法智慧,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十年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行政案件283.1万件,办结非诉执行案件208.5万件,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案例一:部委行政复议被撤,司法监督显威在“

司法部发布涉企执法典型案例,专项行动为企业挽回损失150亿元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纾困结合”的核心要义,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了实践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

以法治力量畅通民意 用智慧服务赋能营商 - 唐山率先以立法推动12345热线由利民向助企延伸

热线兴,则政务通、民心顺。“有事找政府,就打热线12345!”如今,在唐山,12345不仅是一串数字、一条热线,更是政府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前,唐山市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为12345热线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唐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8月29日唐山

个人信息跨境流动迎来首项国家标准,明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项旨在打通个人信息安全跨境流动通道的国家标准正式亮相,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数据安全技术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要求》(GB/T 46068—2025)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个人信息跨境安全管理领域的首项国家标准,这一文件规定了跨境处理个人信息时相关方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全球法治盛会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即将召开

10月3日,适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75周年,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中国

厦门海渔执法:内陆执法“零距离” 守护水域“生态线”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通过不断探索,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完善执法机制、推动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串联”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生态平衡,为内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护渔氛围 支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渔村、社区、学校等地广泛宣传。

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成功举办

 以赛促学强根基 调解赋能筑和谐2025年9月17日,由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三明市总工会、三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承办的福建省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能力竞赛在三明市委党校礼堂顺利闭幕。

《企业竞业限制合规指引》:划定边界,破解“滥用与侵权”困局

统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与劳动者就业择业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与市场公平竞争。竞业限制滥用问题凸显,政策出台迫在眉睫近年来,竞业限制制度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随意

保定市治理职业索赔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

 9月8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河北省保定市“‘斩’职业索赔乱象 ‘创’清朗营商环境”成功入选。据了解,今年4月,保定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打击恶意索赔,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试点城市。
返回
顶部